游客
题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20世纪初的人类造成了严重后果,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
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
迹,都有一千万死者或两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
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
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
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1918年)
材料三   一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得,卡车只是
刚刚开始使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
摩托化转变。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 分析材料二中这个“开端”的含义。

(3)材料三说明了一战客观上具有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
(4)除上述三则材料所揭示的后果或影响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两例第一次世界
大战对世界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伦威尔顺应士兵和广大民众的要求,把国王当作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他在审判国王的特别法庭上,竭力向摇摆不定的法官们阐明处死国王的理由……最后不顾法官们的暧昧态度,并排除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国封建势力的干预,亲自起草对国王执行死刑的命令。
——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英国长老派(清教徒中的一派)代表人物巴克斯特说:“(克伦威尔)本质上是诚实的,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经历是虔诚的,有良知的,但在取得荣誉和功名后他堕落了。他的宗教热情完全为野心所取代,而且随着成功逐渐发展。当他的成就击败几乎所有对手时,他为那面临着他的最大诱惑所征服,正如他征服别人一样”。
——王龙《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的悲剧有何异同?》
材料三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克伦威尔“在取得荣誉和功名后他堕落了”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3)材料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依此观点指出材料一、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是否矛盾?并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孟德斯鸠指出“暴君之所以有权力,正在于他剥夺别人的生命。”“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材料三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四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体系中得到体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回答:(1)材料一中“现实的黑暗”指什么?为了驱散“现实的黑暗”,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设想?这种设想有何进步作用?
(2)材料三中两位思想家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在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两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请各举一例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启蒙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 个…… 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郭德利认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观点。有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146页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材料三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美国实施“冷战”政策有何具体表现?
(3)材料三中所说的“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美国能否建立单极世界?谈谈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