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间的怯意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④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⑤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⑥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⑦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⑧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除“唱戏”和“看庙”两件事外,还写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分析下列“父亲”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快了,你走吧。”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征。
一山昙花
①“你们来晚了!”
②我老是听到这句话。
③旅行世界各地,总是有热心的朋友跑来告诉你这句话。
④于是,我知道,如果我去年就来,我可以赶上一场六十年来仅见的瑞雪。或者如果一个月前来,丁香花开如一片香海。或者十天以前来,有一场热闹的庙会。一星期以前来,正逢热气球大赛。三天以前是啤酒节……
⑤开头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忍不住跌足叹息,自伤命苦。久了,也就认了。知道有些好事情,是上天赏给当地居民的。旅客如果碰上了,是万幸,碰不上,是理所当然。凭什么你把“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好景都碰上了?
⑥因此,我到夏威夷,听朋友说:“满山昙花都开了——好像是上个礼拜某个夜里。”心里也只觉坦然,一面促他带我们仍去看看,毕竟花谢了山还在。
⑦到得山边,不禁目瞪口呆,果真是满满一山仙人掌,果真每棵昙花都垂下一朵大大的枯萎的花苞。遥想上个礼拜千朵万朵深夜竞芳时,不知是如何热闹熙攘的局面。而此刻,我仿佛面对三千位后宫美女——三千位垂垂老去的美女,努力揣想她们当年如何风华正茂……
⑧如果不是事先听友人说明,此刻我也未必能发现那些残花。花朵开时,如敲锣如打鼓,腾腾烈烈,声震数里,你想不发现也难。但花朵一旦萎谢,则枝柯间忽然幽冥如墓地,你只能从模糊的字迹里去辨认昔日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
⑨此时此刻,说不憾恨是假的,我与这一山昙花,还未见面,就已诀别。
⑩但对这种憾恨我却早已经“习惯”了,人本来就不是有权利看到每一道彩虹的。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我没赶上,李白宴于春夜桃李园我也没赶上。就算我能逆时光隧道赶回一千多年去参加,他们也必然因为我的女性身份而将我峻拒门外。是啊,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是我可以碰上的,哥伦布去新大陆没带我同行,莎士比亚《李尔王》的首演日我没接到招待券,而地球的启动典礼上帝也没让我剪彩……反正,是好事,而被我错过的,可多着哪!这一山白灿灿的昙花又算什么!
⑾我呆呆站在山前,久久不忍离去,这一山残花虽成往事,但面对它却可以容我驰无穷之想象,想一周前的某个深夜,满山花开如素烛千盏,整座山燃烧如月下烛台,那夜可有人是知花之人?可有心是惜香之心?
⑿凡眼睛无福看见的,只好用想象去追踪揣摩。凡鼻子不及嗅闻的,只好用想象去填充臆测。凡手指无缘接触的,也只得用想象去弥补假设——想象使我们无远弗届。
⒀我曾淡忘无数亲眼目睹的美景,反而牢牢记住了夏威夷岛上不曾见识过的一山昙花。这世间,究竟什么才叫拥有呢?又听到说“你们来晚了”,作者思想经历了哪些变化?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②仿佛面对三千位后宫美女——三千位垂垂老去的美女,努力揣想她们当年如何风华正茂……
②哥伦布去新大陆没带我同行,莎士比亚《李尔王》的首演日我没接到招待券,而地球的启动典礼上帝也没让我剪彩。“反正,是好事,而被我错过的,可多着哪!这一山白灿灿的昙花又算什么!”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文章结尾处说“这世间,究竟什么才叫拥有呢?”,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思索,结合文章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享受低碳生活
①近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落下帷幕,大会向世界发出了值得关注的“中国碳信号”。其实,在此之前,低碳生活已经悄然走到我们身边,如今,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②所谓“低碳”,指的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③那么,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呢?
④要过上“低碳生活”首先要摆脱自己的“电动依赖症”。因为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室内设计应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
⑤其次,在交通方面要尽量节省能耗。如果出行到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工具可以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开车出门的朋友,在购物时,要优先考虑使用轨道交通工具。如果迫不得已开车前往,一定要在购物前列好清单,尽可能一次购足。
⑥对于一些不想挤公交、地铁的开车族来说,要牢记以下几点: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粘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另外,在购车时,要尽量选择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⑦再次,要低耗办公。要尽量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通讯工具,减少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在午休和下班后要关闭电脑,离开办公桌时,要把电脑调至“睡眠”状态。
笔记本电脑在不使用时要把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
⑧办公室内要多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它们可吸收办公室内的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除的苯,并能够咽下尼古丁。办公中的废纸可以集中重复利用或回收循环再用。
⑨最后,“低碳”还跟饮食息息相关。我们每吃一公斤牛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36千克,这其中包括屠宰、加工、运输等过程中众多的能源。相比之下,吃蔬果消耗的能源则要少得多。而我们日常所喝的碳酸饮料和果汁,从工厂处理、灌装、运输到销售,已经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些容器甚至是不可降解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污染。
⑩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特别把“倡导低碳生活”作为重要内容。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珍惜地球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吧!
(选自《中国能源信息网》有改动)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本文的说明对象。(2分)
第③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3分)
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
班里要围绕低碳生活召开一个主题班会,请你写一段话,作为这次主题班会的开场白。(60字左右)(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6分)
做一株北京的高粱
郭郭
大学毕业后,我只身来到北京闯世界,弹尽粮绝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房屋中介的工作。底薪虽然很少,但还能养活自己。抱着“骑驴找马”的想法,我成了一名房屋经纪人。
新手上路,没人照顾。刚开始的几个星期,我的糗事一箩筐,煮熟的鸭子飞得遍地都是。部门经理大会小会也特别“关照”我,季度考核倒数第一名的是我。要不是看到我能吃苦加班加点四处找房源的份上,早就炒我鱿鱼了。
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我总是报喜不报忧。毕业后的第一年春节,囊中羞涩的我没有勇气回家过年。除夕夜,我蜗居在租来的半地下室,思索自己这半年的经历。在一些同事们的眼里,我是“不机敏”、“傻实诚”、“不开窍”………那一夜,窗外破碎的是美丽的烟花,屋内湮灭的是纯真的心。
后来的日子里,我偷师上道。对于房屋的推销,有个巴掌大儿花园的,就是“环境优雅、满眼绿意”;毗临一个学校的,就是“人文气息浓厚、居住人群素质高”;靠着护城河的,就是“上风上水,空气清新”……至于那些设施齐全、采光良好、交通便利等词语更是常挂在嘴边,“三十六计”都派上用场。特别是“苦肉计”:选择倾盆大雨的天气拜访客户,温漉漉地赶着把资料送到客户手里。交易一旦成功,我就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至于以后的其他问题,急事情“冷”处理,不是“太极推手”就是“神行百步”。
在我刻苦用心钻研业务的基础上,工作业绩不断提高,工资卡里的数字也在递升,部门经理大会小会真的照顾我了……“十一”长假的时候,我提前请假回家。
我给全家人都买了过年礼物,中秋佳节,一家人欢聚一堂,谈笑风生。聊来聊去,一家人把话题聚集到我身上。老妈说我该减肥了,要不然就娶不到媳妇了;老爸说我性情变了,跟人说话都不看别人眼珠子了;大哥说我小毛病多了,一说话摸鼻子挠头眨眼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见招拆招,搭讪掩饰。最后,小侄子来了一句:“小叔,你学会撒谎了。今天晚上你有很多话前后都不一致。”一下子,噎得我哑口无言。最后,嫂子训了一句“小孩子家懂个屁”,给我找了一个台阶下。
心情低落的我赌气喝了很多酒,借口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半夜,我从噩梦中惊醒。看着窗外成捆的高粱杆,我才意识到丢失了好多……
返京时,年近半百的老爸临上车告诉我一句话:“做人要本分。你看咱地里的庄稼,哪个不把根扎踏实了?”
回到单位之后,我的业务量骤降。一查原因,才知道我没有回头客,全是一锤子买卖。为此,部门经理专门谈话,告诉我要学会“剪羊毛”而不是“割羊头”。
痛定思痛之后,我洗心革面重头再来。一开始,还是只有零星的客户,但是我坚持住自己的原则。经理对我的坚持也给予肯定。“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客户会有的。”我一直这么鼓励自己。毕业后的第二个春节,我执意没有回家。春节时期是淡季,当时我手里只有三个客户。然而开春之后,我的客户却出现“井喷”现象。很多人都主动来我们单位,点名找我。
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没告诉大家。一个女毕业生找工作四处碰壁后,举目无亲,我让她缓交了两个月房租。那年春节,她也没回家过年。后来,她给我介绍一批客户。再后来,她成了我的好朋友。
对了,忘了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的小名叫高粱,就是华北平原上一株朴实的农作物。阅读全文,将“我”的行为、思想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3分)
新手上路,;除夕之夜,;偷师上道,“我”靠着欺骗和计谋使工作业绩不断提升;回家之后,;痛定思痛,“我”洗心革面,工作重新打开局面。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做一株北京的高粱”的含义和作用。(3分)
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共4分)
(1)部门经理大会小会也特别“关照”我,季度考核倒数第一名的是我。
(2)至于以后的其他问题,急事情“冷”处理,不是“太极推手”就是“神行百步”。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文章的结尾一段很有意思,说说它有何作用。(3分)
名著阅读积累。
《童年》选段
家里一切都分得一清二楚:一天是外婆出钱买食品做饭,第二天是外祖父买食物和面包,每轮到外祖父出钱时,伙食就差些。外婆总是买好肉,而他买的都是下水,什么肝啦、肺啦、牛肚子之类的内脏。茶叶和糖都是各人自己保管,但在一个茶炊里烧茶。每到烧茶时,外祖父都慌忙说:“别忙,等一下,我看看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倒在自己手掌上,一片一片细细地数,说道:“你的茶叶比我的小,那我该少放些,我的茶叶大,茶汁浓。”
他非常注意,要外婆把他的茶杯也倒满,给他的茶也要同样浓,两个茶杯里的茶要一样多。“最后一杯了,要不要喝完?”在茶壶快倒完茶之前外婆问道。
外祖父向茶壶里看了看,说:“好吧,最后一杯也喝掉!”
甚至圣像前长明灯里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之后竟能做出这种事!
看到外祖父玩的这些把戏,我感到又好笑又恶心,而外婆仅仅觉得好笑。文段中的“我”是,写的是“我”的一段生活。
文段中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特点?
课外阅读
乡村教师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分)
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4分)
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