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贵在养成良好习惯
①一位已经卸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告诫,说明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何谓习惯?字典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适应,也称为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利的习惯。激励大师金克拉说:“良好的习惯是你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素质,尤其在事业上。”他总结了使他事业和人生皆臻化境的因素:自律,努力工作,判断力,诚实正直,守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这些素质是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
③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是人后天的全部本性。”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习惯作出的更为本质的分析与判断。生物学家告诉人们,不断重复的习惯性行为,往往会转变为一种肌体的内在的机能和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生物的内在本性。人们从小就接受这样一种教育、培养和训练,那就会使人每一天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利于人每一天的生活。因此,人们要做到尽可能地把一些有益的行为转变为习惯性的、自觉的行为,抵御和避免一些不利的行为。
④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惯决定命运。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1200名失败人士进行过调查,当被问及他们失败的原因时,几乎95%的人都认为“不良的习惯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人们平时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⑤良好习惯需要培养。据说,柏拉图当年曾经因为某件小事责备过一个小孩。小孩委屈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你就责备我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可就不是小事了。”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即便是极其小的细节,都会被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东西便是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同一时刻开始读10分钟书,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每当这一时刻即使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你也会进入同样的精神状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人们习惯在早已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习惯在习惯的人与事中穿梭。可以说,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本能。
⑥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于自我节制。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能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年轻人更需严格自制,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养成懒散的习惯,贪玩好乐的习惯。而要积极进取,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需从规范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开始。
(选自《成功之路》有删改)
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怎样理解第④段中“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这句话?
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有的同学认为:“人无完人,有点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无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儿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习近平同志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信仰。追寻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才能让灵魂和身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今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 “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本想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春节,没想到整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这恐怕是很多人过年的慨叹。“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好空气去哪儿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和手上。少些奢华,不搞铺张浪费;少些攀比,不搞盲目购车;少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搞污染环境那些事……也许好空气就会回归。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社会在反思中前行,国家在反思中文明。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中国、温馨中国、现代中国、强大中国,我们所热切盼望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
反思之后重在行动。没有反思,缺少行动,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支烛照天空的火炬,点一盏守望家园的心灯,用自己的一片光、一份热去温暖自己、打动他人、惠及社会,你我将变成向上的个体,中国将变成和谐的国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7日 04 版)作者桑林峰
请问上面的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分析文章中画横线句子的使用的论证方法和作用
(1)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
(2)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
联系上文,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写两点)。
材料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走红,像极了前几年同样在春晚舞台上唱红的那首《常回家看看》。两首歌的共同特点是歌词朴素,旋律简单,但是它们最本质的共同点,是唱出了亲情的温暖,人性的美好,也唤起了我们对亲情最温暖的回忆。(2014年2月14日《扬州晚报》)
材料二:2014年1月30日晚上,在外潜逃的周某灼跟其他人一样在看马年春晚。当看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节目时,舞台背景上“30年父女合影”一页一页地翻过,如同自己的父母就在眼前,作为家中独子的周某灼泪流满面,于是下定决心投案自首,结束在外流浪的日子。(2014年2月24日《网易娱乐》)
仿照文章中的语段,从画浪线的句子中,任意找一个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50字。
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傻弟
作者:胡炜
循着傻弟爽朗的笑声,他穿过一条狭长而幽暗的林荫道,来到小区外那片宽阔浓密的草地上。仲秋的阳光清澈明亮,刚刚离开浓荫的他,感觉眼睛被晃花了。
与傻弟笨熊似的追逐动作,形成鲜明而滑稽的对比。
父亲坐在草地边上,满头银发,不怒而威,目光专注地追随着傻弟。傻弟终于抓到皮球,他像头大笨熊,一下将小皮球扑在了身子下面,再开心地跺脚、拍手,之后,又傻乎乎地开怀大笑。清澈的阳光如水一般,洒满傻弟的面孔,让已经成年的傻弟,看起来就像个单纯懵懂的孩童。
父亲看到傻弟的样子,竟然也像个孩子,露出一脸单纯的笑。
他走过去,坐到父亲身边。父亲侧过脸,微微点头,算是打招呼,之后,又将目光转到正将皮球高高抛起的傻弟身上。
秋天温暖的阳光没有改变他阴郁的脸色。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爸,这次你无论如何,都必须出面帮帮我。”他随手掏出烟来,深吸一口说道,话音低沉而浑浊。
“帮你什么?”父亲脸也不回。
“姓杨的那家伙,不知道连上哪根线,把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给搅乱了。”
“你是说单位里的事?”父亲问,语气显得轻描淡写。
“是啊,三个副职,老马年纪大了,就我跟姓杨的一直在等扶正的机会。本来,我任正职的事就要水到渠成。没想到,姓杨的竟耍了诡计,让事情变复杂了。”他将烟头重重地摁在草地上,一脸深仇大恨,仿佛他手里死死掐住的,不是烟头,而是那个姓杨的家伙。
傻弟接住了高空落下的皮球,又哈哈大笑起来。父亲刚刚变得凝重的脸上,又绽放出慈爱的笑容。
他将烟头深深地摁进草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听说,上面有位管人事的领导,是姓杨的一位远房亲戚,小时候得过他母亲的照管,如今知恩图报,下了力气帮姓杨的。他的话,下面的人不能不听。”他也不管父亲是不是在听,只顾着一个劲往下说。
“爸,你也知道,我跟姓杨的一直明争暗斗,都死掐住对方不放。他晓得,一旦我扶正,他不会有好日子过;我也知道,万一他当了正职,我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现在只有你亲自出面帮忙,才能扭转局面了。”
父亲灿烂的笑容又一次僵住了。父亲侧过脸来,看看一脸阴郁的他,又回头,看看天真傻笑着的傻弟,不禁幽幽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意味深长
“你以前的老上级刘伯,虽然退居二线了,但在上面说话的分量还很重。我打听过了,只要刘伯肯出面,认认真真地给管人事的说句话,那姓杨的亲戚就只能算小菜一碟了。”
父亲侧过脸来,瞧瞧一脸阴郁的他,又赶紧扭过脸去,看看如阳光般单纯快乐的傻弟,摇了摇头,之后,说了句不着边际的话:“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
父亲的话像火一样,深深烧痛了他。
他满脸诧异地看着父亲,不太相信这样的话竟会出自父亲口中。从小他就是父亲的骄傲,每次父亲都带着傻弟,看他在学校接受各种奖励和表彰。长大后,每当他做了什么得意的事情,父亲总会看看他,又遗憾万分地看看在一旁傻笑的弟弟,说:“唉,要是傻弟能有他哥哥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父亲是不是有些老糊涂了?他看看父亲,又看看草地上,傻弟正像个孩子般无忧无虑地疯玩,蓦地,他觉得,头顶那湛蓝无云的天空也变得虚幻起来了。
“爸,时间不多了,无论怎样,你都得帮我这个忙。晚了,姓杨的拿到任命书,我在他手下,只有被他活活压死的份了。”他说的是真心话,一想到平时两人之间那种你死我活的紧张气氛,他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父亲又叹了口气,慢慢站起身来,盯着一脸阴郁的他,说:“别再来烦我了,那种钩心斗角的事情,早在退休前,我就已经厌烦透了。这些年,我更不想再去参与那种事。一想起来,就觉得烦心难受。你就放我一马,自己去处理你的那些鬼事吧。我要陪你弟弟玩儿去了!”
说完,父亲沐浴着灿烂的秋阳,朝着傻弟大步走去。走到傻弟身边,趁他愣神的时候,父亲一把将傻弟怀里的皮球打掉,然后,一老一小像两个兴奋的孩子,在明亮的阳光下哈哈笑着,一路向快速滚动的皮球追去。
他的脸色更加阴沉,阴沉得像暴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
父亲不愿出面,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自己当不了正职,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姓杨的家伙也当不了。
他愤愤地转身,又踏回了那条狭长而幽暗的林荫道
摘自《读者》2014年第八期
文章主要记叙了“他”和父亲的对话,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却是“傻弟”?
文章中划线句子“那叹息声,意味深长”,你能读出叹息声有哪些意味吗?
文章中对“秋阳”作了多次描写,联系具体的文句,说说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他愤愤地转身,又踏回了那条狭长而幽暗的林荫道”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文中写到“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请发挥想象,为父亲做一个肖像和神态描写,要求符合情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0字。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孤独恐惧——     ——自卑矛盾——
以下两个句子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文章多次描写风雪,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这篇文章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有事喊董三儿
①董三儿不是我们公司员工,是蹬“倒骑驴”的闲散打工人员。在东北铁岭,称人力三轮车为倒骑驴。董三儿每天比员工来得早,推着倒骑驴站在公司前。见往来的员工笑着打招呼。上班啦!问候里浸淫了无限羡慕。四十余岁高大的汉子,脸上挤满了谄媚的余韵,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②公司是较大的国有企业,员工十三年未涨过工资,普通员工一千三百多块的月薪,与国民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公司就像一根鸡肋,仅仅拴住大家的身子,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多了分外的工作,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就罢了,时间长了就吹胡子瞪眼,不给领导们好脸色看。大小领导都深感惭愧,多不好意思指手画脚。
③这样就给了董三儿机会。比如,抬桌子、搬椅子、送货物等,员工都懒得多伸一下手。大家顺嘴一句话:找董三儿来。有人到楼下找董三儿,有的甚至推开窗户就喊一声。董三儿乐颠颠地来了,穿着脏的旧衣服,铁塔一样横在办公室门前。大家七嘴八舌指派。董三儿记下说声好嘞。一会儿的工夫就做好。末了余兴未尽的样子,问,还有活儿干没?这热情和态度多雷锋。给董三儿的报酬形式多样,也许是半车旧报刊,也许是一些劳保用品,比如皮手套、胶皮靴等。这些东西物超所值,远高于董三儿的劳动价值。
④公司有家属区的物业管理,疏通下水维修上水等,都是班组员工干,后来员工嫌工资挣得少,怠工,停工,罢工。班组长就带头干活儿,后来班组长也撂了挑子,抄着手大眼瞪小眼。物业公司经理没有办法,某次蓦然想起散工董三儿来,他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董三儿喜欢干水暖维修,卸下的钢管作为废品卖掉,足以抵几天的工钱。董三儿做活儿不偷懒不嫌脏,一位退休工人家下水道堵塞,董三儿挽起袖子用手掏,脏水脏物挨着鼻子嘴巴,老工人感动得什么似的,用红字写了感谢信送到公司。公司多年没有受过表扬,狠狠地把物业公司表扬一番。物业公司经理恍然大悟,再有苦脏累的活儿,就叫人喊董三儿过来。董三儿来了,似乎什么活儿都能做。物业公司经理说,你自己干不了。董三儿说,俺再找几个人来。操起手机喊了几嗓子,一会儿,几辆倒骑驴匆匆赶来,都是市场上打散工的汉子。
⑤董三儿笑嘻嘻地对经理说,你老人家看这些活儿,我们哥们儿要养家糊口,蹬倒骑驴也赚个三十五十的,是不是给俺定一个标准?
⑥物业公司经理手里有小金库,拍了板子说一天六十元,中午管一荤两素盒饭。没有工钱给董三儿时,就用钢管弯头水嘴子等充抵,都是从总公司领来的消耗品。这个标准就延续了下来。董三儿熟悉家属区的管路系统,就像掰着自己的手指头。董三儿听从指挥随叫随到,一个普通员工也能指使,从来没有怨言和二话,满心满意乐呵呵的样子。
⑦2011年秋天,供热系统年久失修瘫痪了,公司招标请有关公司维修。董三儿穿着工装来报名。招标人员问:“你来干什么?”董三儿说:“俺来投标。”招标负责人说:“别胡闹,你投标也不能给你。”董三儿问:“为啥。”招标人说:“啥也不为,就是不行。”董三儿讪讪地离开了。后来一家维修公司中标,这家公司做了充分准备,了解整个供热的运行系统。
⑧作业现场出现了董三儿,公司负责安全人员好奇。董三儿说,招标时我授权别人去投标。负责安全的人想起来,说:“有一个法人代表叫董浩然。”
⑨董三儿说:“俺就是董浩然。”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董三儿的形象特点。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任意找出两处。
请简要回答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