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②自得,圣心③备焉。故不积跬步④,无以⑤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⑦,功在不舍⑧。锲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⑨。蟹六跪◎而二螯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⑩也。
本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劝学”的?请分条概括其具体内容。
本段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衔之。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十住等颇忌艺。艺阴知之将为乱,乃宣言于众日:“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十住等惧皆来听命。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宗正属籍。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冶州,因请入朝高祖,遏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艺遂入据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
(节选自《旧唐书·罗艺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有辽器仗伐:征讨
B.乃宣言于众日宣言:宣布
C.开仓以赈穷乏穷乏:贫困的百姓
D.宗正属籍预:通“与”,参加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罗艺 “桀黠”的一组是
①然任气纵暴②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
③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④因执之陈兵
⑤艺无故殴击之⑥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艺勇于攻战,军功卓著。大业年间,官至虎贲郎将;后赶上天下大乱,保卫涿郡有功,深得民心;再后征伐刘黑闼有功,得到唐高祖礼遇,拜左翊卫大将军。
B.罗艺自恃功高位重,目中无人。他无缘无故责罚了太宗的亲信,虽惹怒了高祖,但多次为大唐解决了突厥侵扰边境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到了高祖的原谅。
C.罗艺熟悉兵法,治军严明。涿郡被侵扰时,他破贼不可胜计;讨伐刘黑闼时,先于徐河打败其弟刘什善,斩杀俘获共八千人,第二年与太子李建成会师沼州。
D.罗艺遇事机警,且疑心重。在得知赵十住等人的阴谋后,他利用民心占得先机;后太宗即位,他因前事恐其责罚,最终选择拥兵反叛,以致惨死于乌氏驿站。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2)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①,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秦始皇26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三晋:指韩、赵、魏三国。②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病谢:道歉,谢罪
C.老臣病悖乱罢:通“疲”
D.李信果秦军辱:使……受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翦言不用,谢病不如善遇之
B. 寡人不用将军计其无礼于晋
C. 归老频阳若亡郑而有益
D 荆数挑战秦不出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②唯大王更择贤将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2)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3)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娶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於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璧焉。公子受飧返璧。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重耳,重耳敢不拜?”
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浴,而视之。迫近
B.怀与安,实败名留恋
C.乃馈盘飧,璧焉。放置
D.君称所以佐天子者重耳命令

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耻师焉(《师说》)
以告,杀之(《邵公谏厉王弭谤》)
B.乃馈盘飧,寘璧(《重耳之亡》)
又如是而嫁,则就木(《重耳之亡》)
C.告姜氏(《重耳之亡》)
秦晋,匹也,何卑我 (《重耳之亡》)
D.闻之者,吾杀之矣(《重耳之亡》)

若壅其口,与能几何?(《邵公谏厉王弭谤》)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2)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
(3)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
请简要概括选文中女子的突出品质(选择其中3位概括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阵而前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停止
C.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16、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父佑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 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幼沉默,好学有文沉默:沉稳文静
B.为朕太平者,必斯人也致:达到,实现
C.一朝尽,诚可惜也殆:必将,一定
D.寇准数旦,旦专称准短:揭短,说……坏话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B.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C.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D.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旦小时候聪明好学,他的父亲认为他将来可以官至宰相。
B.真宗认为王旦贤达,可以帮助他实现创建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C.宫内放生火灾,王旦认为自己是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有责任,应当罢免。
D.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都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他们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声赶马,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这样把王旦接回了家。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
(2)帝以是愈贤旦。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