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丽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在实验中,小丽同学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图中 两个实验是用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的;
(3)通过比较乙、丙两图可得到结论: .
如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并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第一支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1′.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A2、A2′;A3、A3′(如图乙所示).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A1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较明亮/较黑暗).
(2)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填写步骤前字母),实验中小明发现b步骤很难看清该蜡烛与第一支蜡烛的像是否重合,原因是 .
(3)如图乙,分别将实验中的物点与像点连接,发现它们的连线始终与玻璃板面垂直.为了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某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请把丙图表头①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① ;
(4)如果在像A1′的位置放一光屏,此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1/A1′)这一侧观察,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这说明 .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
0° |
15° |
30° |
45° |
60° |
反射角β |
0°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0° |
11.3° |
22.1° |
35.4° |
40.9° |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和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
是否存在不足?答: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
某学习小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过程如下:
(1)在内径为1cm,长约5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如图1所示.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玻璃管内气泡运动得 (选填“快”或“慢”)一些.
(3)用秒表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40cm所用的时间.零刻度线为什么不在最下方?答: .
(4)气泡经过0cm时,开始计时;经过10cm时,时间为13s;经过20cm时,时间为26s;经过30cm时,时间为39s;经过40cm时,时间为53s.把这些数据处理后按要求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各区间相应的速度(小数点后保留2位).
区间 |
0~10 |
10~20 |
20~30 |
30~40 |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 |
||||
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cm•s﹣1) |
(5)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判断气泡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 .
(6)根据测量结果,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如图2所示的坐标上画出s﹣t图象.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此时物距为 cm,像距为 cm.
(2)调整后,图中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此规律的应用是 (举一例).
(3)此时,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屏上 成完整的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
(4)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成与物大小相等,则应向左调节蜡烛到30cm处,光屏应向 调(填“左”、“右”)到 cm处,在此过程中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变 (填“大”、“小”或“不变”).
(5)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小强应站在 一侧(填“蜡烛”或“光屏”),观察蜡烛的虚像,此时 (选填“有”或“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 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