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有个狠心的亲妈
  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其中很多成为了范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  
我不肯写母亲,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她——她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她小姐出身,上过大学,是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那一辈妇女中,像她那样的女人是不多的。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
  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时,常常被人欺负。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管,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会先问我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有没有自己的问题?个子矮小我无法改变,但是口音我彻底改掉了——现在即使我告诉别人我是南方人,人家都会说不可能。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我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舌学出来的!
  母亲和外婆的最大分歧在于,母亲坚持认为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依赖的幻想,要告诉孩子真相——你不是最优秀的,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更强的人,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可以,但要自己争取,即使母亲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你所要的一切。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出差,我下了火车发现钱没有带够,给母亲打长途,希望她能从我的工资卡里给我取出1000元钱寄给我,母亲愤怒地说:“你去出差为什么不带够钱?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干这些事情?”我在电话里哭了——后来她当然给我寄了钱,但警告我下不为例。的确,后来我没有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过她。
  曾经我很为母亲不是那种传统型的母亲而遗憾,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命运给了我这样的母亲,而她造就了我独特的个性,我真的很感激她——因为她,所以才有我,因为她有个性,所以我才有个性。她不是不肯为我做出牺牲,她只是不肯为我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去年某一天深夜,我被送到医院急诊。母亲当时正负责宝钢项目,她赶到医院时,大夫告诉她我病情严重,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化疗。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我常常想,母亲为什么甘愿用自己的命来换我的命,却不肯给我一点点依赖和幻想呢?即使在我生病的时候,她也从来不像有的母亲那样说些“善良的谎言”,她是直截了当跟我说的:你生的病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如果不化疗,你活不过半年,如果化疗,你有50%的胜算,即使化疗结束,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你必须常常到医院检查,防止复发。在协和医院的记录中,曾经有18年以后的复发患者。
  我当时差点疯掉,我对她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打算治疗,我要用最后的时光去周游世界。她冷静地告诉我:第一,现在不是最后的时光;第二,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要为我活下去。
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这样一位母亲,我会成为今天的我吗?我现在还能活着写这些文字吗?她帮助我发现了生命中另外的意义,我的生命并不是任性地属于我一个人;生命之所以可贵,还在于它的广度和厚度——就像我母亲所说的,如果你拒绝化疗的唯一原因是害怕痛苦,那么你以为去周游世界就能真正快乐吗?其实,生命本身就包含着苦难。所谓“痛快”,没有痛苦的“痛”,怎么会有快乐的“快”?
这篇文章如话家常,娓娓动听,那么它主要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
“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呢?
“我”第一次出差,没带够钱,打电话给母亲要母亲为“我”寄钱,母亲为什么会愤怒责怪“我”,然后又寄钱给“我”?
下面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填写于表格下面的横线上。

语  句
描写方法
人物(母亲)心理活动
  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B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A
  在母亲的心里,爱“我”胜过爱她自己

 
A                             B                   
本文中的母亲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父亲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我”病情严重的时候,母亲没有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我”,而是毫不隐瞒地说出了病情的严重,你对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食品添加剂》,完成小题。
①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年来,我们的食品安全环境日趋严峻,随着毒奶粉、染色馒头等事件的不断出现,人们不禁要问,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②食品添加剂是指经国家批准的,因防腐保鲜、提高加工工艺等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防腐剂、凝固剂、品质改良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等22类1500多种。当人类的食品进入工业化生产之后,除了极少数的天然野生食品外,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含添加成分的。目前,近97%的食品中使用了各类添加剂。可以说,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③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防腐保鲜效果十分明显。根据食品安全要求,每克食品的细菌总数不能超过8万个。假如不用防腐剂,即使在0—4℃的低温环境中,肉制品保存到第五天,细菌总数也将超过每克10万个。而防腐剂能遏制肉制品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大量繁殖,有效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
④食品添加剂不但能防腐保鲜,还能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口味。食品的酸、甜、鲜通常不是食品天然拥有的口味,往往是由添加剂“调”出来的。食品的诱人口感,如面条有弹性,点心酥脆,大多也是添加剂的功劳。
⑤现在,人们又发现不少食品添加剂还具有防病抗病的功能。如腐乳红曲是由大米发酵而来的,能够降低血脂,它既是色素又是功能性添加剂;从甘草里面提取的甜味剂,能改善肝功能;从玉米芯里面提取的木糖醇具有护肝、防龋齿的作用。
⑥除此以外,食品添加剂还能够调整食物的营养结构,如在面粉里面添加钙粉、维生素等,能使面粉的营养更加全面。
⑦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例如,摄入过多的膨松剂或防腐剂,轻则会引起流口水、腹泻、心跳加快等症状,重则会对胃、肝、肾造成严重危害。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如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就明确规定,山梨酸钾可以作为食品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控制添加比例,它的许可添加量为0.5%以内。在美国,苯甲酸钠只允许在化妆品中使用,并且浓度必须在0.1%—0.2%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也规定了一个“ADI”值,即依照人体体重,一种无健康危害的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例如:糖精钠的ADI值为5毫克/公斤,即糖精钠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
⑧必须指出的是,一直受到人们谴责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这样的非法添加物常见的还有块黄、硼酸、硫氰酸钠、蛋白精、酸性橙等。一般来说,不违规不超量不超范围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是安全的。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有哪些功能?请简要概括。(2分)


简要分析第④段的写作思路。(3分)


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写法及在文中的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新闻特写,完成小题。
最动听的声音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然而,话洞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这篇新闻特写主要通过描述哪两个场景来报道消防队救助老夫人事件?请概括回答。(要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结果)


文中2到6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消防队员与老夫人的对话。说说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划波浪线的“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

文中画直线处,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起逐车来说?


本文结尾,人们为什么说“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请联系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任选下面一句话,作简要赏析。(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
①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人。
②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

阅读短文《读书可戒躁》(作者沐沂),完成小题。(16分)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看看我们身边,大多如此: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宝典”“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
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其实,读书正可戒躁。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针对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4分)
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概括选文第②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并分别分析其论证作用。(6分)


请根据文意,仿照选文结尾划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2分)

在南极这个最不适合生命存活的地方,却最能感到生命的美丽。
这份美丽来自顽强。在长城站西边的山麓中,有一个湖,也叫西湖,美丽如同西子,是长城站的水源。一天早晨,我去西湖边散步,下雪了,长在石头上的地衣平时灰蒙蒙的,这时顶着丛丛雪花,煞是好看。我真想采一丛作纪念,但马上为这个念头而自责,因为科考队员告诉过我“它每生长一毫米,需要一百年。这丛地衣高约四五厘米,算来有几千高寿。比起人来是“老祖宗”了,岂敢动它一指!
这份美丽来自和谐。踏上南极的第一天,在西海岸的礁石上,巧遇渴望己久的企鹅,尽管它是孤身一只,却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欢乐。一位女考察队员“呀、呀”地惊呼着,恨不得把那只小精灵拥在怀里。小企鹅落落大方,穿着黑色的“燕尾服”,恰到好处地“吻”着女队员的手指,一派南极主人的优雅风度。 …… 作为南极的主人,它们与自己的同伴和谐相处,与初来乍到的人类结交朋友,共享天趣。人与动物,共同诠释着一个理念——“生命是平等的。”
这份美丽来自奉献。我们走进南极那天,从“大力神”运输机上下来的还有一个须发花白的外国老头儿,和我们一起到了长城站。长城站上的中国人都认识他。开始,我并没有十分在意。后来,我们访问捷克站,才对他肃然起敬。他是捷克站站长,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的捷克站与众不同,不仅地处海峡深处,交通十分不方便,环境非常严酷,而且经费极短缺,因为它是一个民间考察站,得到的只是政府道义上的支持。他和他的伙伴生活在严寒中,没有电热器,靠风力发电照明,灯光如豆,物质的匮乏,更是捉襟见肘,当家食品是一粒粒黑豆。我们到别的站访问,带的礼物是长城挂毯。到捷克站,长城站的管理员说给老头来点实的,背去了一编织袋洋葱、土豆、苹果。老教授选择的课题,是人类在南极的生存极限,他是用自身来做实验!尽管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他是美丽的,因这种精神而美丽。老教授的捷克站,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没有充足的补给,惟有海风,惟有天簌,惟有纯净。在这样一个苦地方,老教授还不忘用海石垒成路标,路标以内不准践踏,因为那里长满苔藓,要是在这些苔藓上踩一脚,它们会停止生长二十年!
在纳尔逊冰盖脚下,捷克老教授预支着自己的生命,用来证明人对自然可以减少索取,演算着人对自然索取与给予的正确比例,这是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
文段是围绕哪句话写作的?
第二自然段突出了南极苔鲜的什么特点?(3 分)
文中横线上的“预支”一词写出了什么?
写捷克老教授,为什么要先写“我”对他“并没有十分在意” ?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迎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选文有改动)
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