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由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起草,从去年12月到今年
3月经过反复修改,前后通过五次座谈会征求意见之后,才最终出炉。这份报告前后多次向
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科教文卫等代表征求意见;报告中涉及的“保障房的
筹资机制”、“资源税改革”、“加强三农”、“民间资本准入”和“民间金融的监管”等
问题同样也广泛征求了企业的意见。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证,是我们
加强科学民主决策的一项重要制度,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1)依据材料回答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2)我国公民需要遵循那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材料一: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他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邀请母校专家向村民传授桑树改良技术,普及了桑蚕养殖新技术,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 000亩。养殖户由此节省劳动力成本50%,增产蚕茧5 000公斤,增收10多万元。他为村民开辟了致富之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材料二: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粗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以服务于党更好地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研究和制定了包括津贴、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户口管理、一次性安置费等激励和保障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聘到村任职。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李某为村民开辟致富之路所采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具体说明国家所履行的职能。
(3)运用政治生活,完成下表(要求对应填写相关内容)。
(4)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谈谈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
“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每年的这个时候,电视、报纸、网络都要组织规模庞大的宣传。但仅仅靠“3·15”这天媒体的宣传,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叫冒伪劣产品的。从根本上来讲,假冒伪劣商品的根除,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社会调控机制,加强国家的管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原因。
(2)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加强国家的管理?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2)结合上述材料二,说明加快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哲学依据。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这也证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我国文化产业已积蓄了发展的能量。与早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今天的文化早已不再是招商引资的一个媒介,不再是服务于经济的配角,不再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是真正登台唱主角了。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社会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走向深入,也折射了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巨大进步。
材料二: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他还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1)有人认为“只有如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才是科学的”。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创新对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意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提出了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这些政策主张成为不少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有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在致命危险威胁资本主义的世纪里巩固了这个社会,挽救了资本主义。
(1)请对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析。
(2)简述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及其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