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
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
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
|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
|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
|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
|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 D.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理藩院 | B.中书省 | C.宣政院 | D.行中书省 |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 B.朝鲜战争的冲击 |
| C.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 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
|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
|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
|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
| D.斯大林体制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