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
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
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
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 B.威尔逊的外交才能不够 |
| C.英法的反对 | D.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 |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
| B.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 |
| C.“悲惨地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 D.“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 |
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
| 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
| D.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
| B.“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
|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
| D.“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 A.自然经济 | B.洋务经济 |
| C.民族资本主义 | D.外国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