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
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
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
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
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
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
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
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请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往往后发制人,在两次大战前后期的态度
都发生过从中立到参战的变化。回答(1)-(3)题
(1)据材料一二,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态度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析上述态度的变化对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对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若言之有据,条理清楚都可以给分(2
分)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未能最终出现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名称及成果内容。(7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选取了古今中外九大著名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五个方面,各举一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事例不得重复)

请对比两幅照片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历史的变迁及你的感悟。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他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