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4分)用“>”、“<”、“=”在下列横线上填写:
钠离子的电子数为X,钠原子的电子数为X2 。X1        X2
盛石灰水的小烧杯总质量为W1 g,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测得总质量为W2g。
W       W2
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为M1 g,插入一块铁片一段时间后取出铁片,留下溶液的质量为M2g。
M        M2
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氧气,其碳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Y1 ,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反应后容器内碳原子和氧原子数之比为Y2。Y1       Y2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药品的分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②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装置为 (填标号,下同)和 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标号)。

(4)若用水将图2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 (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实验室用碘化氢溶液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H 2O 2+HI═2H 2O+I 2↓.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2.7g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3)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  ℃。

(4)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填“甲”或“乙”) 物质饱和溶液。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标号)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氯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径“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   (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能走完全程.

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温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 1 10 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