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人物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结果如何?
(2)材料二所示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陈独秀领导的这场运动的地位(或性质)如何?
(4)材料四中的人物探索了一条怎样的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
(5)结合材料想一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俄国二月革命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歌声礼赞着时代,歌曲承载着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部分优秀歌曲表

——选自《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光明日报》2019年06月17日09版)

1)学校计划在今年国庆节前夕举办一场歌声里的历史记忆歌咏会。请从材料中任选一首歌曲,从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及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该歌曲进行推介。(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幅名为歌声里的历史记忆的思维导图。(要求:任意选取表中的部分歌曲,至少提炼出四个主题;在每个主题后至少列出一首对应的歌曲名称;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结构清晰,符合逻辑。)

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image.png——摘编自斯蒂芬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劳动力结构

第二组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个世界被农村包围着,19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3.6%,1920年上升到19.9%。在此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

——摘编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

第三组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阶级关系

第四组

1874年,英国卫生官员在视察过程中,发现约3000吨散发臭气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另据记载,1873—1892年,在严重雾天后,因支气管炎导致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很多。

——摘编自布雷恩《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环境问题

(1)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使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全球治理仍然需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方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围绕“全球治理”选择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运用两个史实,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

“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遵义工农解放万岁!”

“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

“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格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摘编自袁馗《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口号: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等

(1)据材料,指出与上述宣传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对“红军长征”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经济政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探微】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并分析其“两允许”的成效。


视角二 大萧条时期美国反危机实践探析】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危机表现”和“反危机实践”二者的特点。


视角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探寻】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