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人物?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故乡难言
朱鸿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历经沧桑,我才知道任何人,不管他降生豪门还是寒舍,都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绝对美好的日子只在人之初。尽管短暂,不过它会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属于我的纯粹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少陵原赐予的,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似乎一切都是透明的,窗花,门神,祭月,过年,鸡鸣于晨,鸟栖于昏,蝴蝶悬枝,蚯蚓行泥,或房檐垂冰,或锅洞伸火,甚至发臭的狗屎和温热的牛粪。
伊甸园的生活注定都很短暂!有一天,我开始厌恶少陵原,觉得它小,脏,落后,甚至幽暗。于是快乐的时光就结束了。我离开少陵原,变成了西安人,然而也变成了异乡者。
然而知识的谱系,迅速见证的不是少陵原鄙陋,而是我的浅薄。实际上过去的众多雅士都曾经登临我的故乡,并颂而叹之。“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是李白之诗。“自断此生休问天,社曲幸有桑麻田”是杜甫之诗,杜甫自谓少陵野老,是我故乡人。“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是白居易之诗。少陵原固然只是小小的一方水土,不过它隆起大块,涌向虚空,天高气净,光强风烈,素得适时云雨之润,从而贤才济济。这里是宰相朱博故里和皇帝刘询养地,这里出过义士苏武,出过将军杜预和史万岁,而所谓洛阳才子韦庄则家在少陵原。这里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高僧玄奘之葬地,因为少陵原南畔可以俯察樊川,眺望终南,有极好的风水。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巨域,秦之杜县,便是因为设于周之杜伯封土而得名。凡是种种,为我建立了关于少陵原的文化地理概念和历史地理概念。
都市是荣华的,不过我只是羁旅之人,客人,是移民,异乡者。唐诗三百首,近乎一百首渗进了乡愁。西安距少陵原不足三十里,回乡很容易,不过在我苦闷时,乡愁仍涌流笔端,渲染纸背。每一次回乡,我都感到安慰。每一次回乡,我都觉得踏实。少陵原的深厚和奥博,朴素和宁静,总是消除我的紧张和焦虑。十九岁离开少陵原之后,我就一直浅睡,稍有声音即醒,十分烦恼,然而我回乡便能沉睡。有一年我在香港,房阔床软,温度适宜,毫无噪音,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数羊不行,数树仍不行,遂想少陵原,于是几十个村子就漫漫浮现出来,并流泻于枕,膨胀于室,甚至弥漫整个香港。从东到西,司马村,小兆村,康王井,蕉村……我的灵魂像展开了翅膀,然而不用飞翔到县城韦曲,我就安眠了。那一夜,我睡得实实在在。
故乡之于游子从来是慷慨的,它不拒绝一个人给它增光,它也不嫌弃一个人落泊潦倒,它更能收留那种在外受挫的人。我三十岁之前,曾经有两次在外受到重压,心疼,心在哭泣,觉得都市势利不宜我居,然而隐身无地,遂快快入住少陵原之家。在这里,我包扎了伤口,并恢复了元气和尊严。
二十世纪刚刚交接中国那年,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便从都市窜到了少陵原。这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欲望在窥视斯地,并将聚集斯地,直至吞噬它。然而我非无情之物。少陵原不属于我,不过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的父母之邦,这里有我祖先的坟茔。也许可以开发,问题是,现在的少陵原,它的风貌,它的景色,它的气势,它的品质,是自然亿万年所造化,是我的祖先亿万年所创作,从而才筹成了地理的少陵原,文化地理的少陵原和历史地理的少陵原。它不但是实用的,使祖先世世代代赖以生活,而且是荚的,遂容易估量出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开发,不过开发者,千万要注意,覆盖了少陵原的种种新的建制,它的价值不能低于其固有的价值,它也不能是丑的。我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如果在我这一辈丧失少陵原,那么我这一辈就对它负有道义责任,起码我这一辈应该上报祖先,下达子刊,以使其明白在我之年所发生的变故。少陵原不属于我,然而多年之后,少陵原改换了模样,少陵原可能只剩下了它的名号,而我则白发苍苍,变成一个倔老头。我想,倔老头将不会找到蕉村了,及其他小时候到西安去要经过的西兆余村,皇子坡,韦曲。也算了,然而要是我发现有劣质工程,有污染企业,有致祸部门,我将用拐杖敲击他们的门牌和匾额,并将在正义的法庭起诉,追究他们,强烈要求他们还我少陵原!问题是,有些事物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他们怎么还我少陵原!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选自《2007中国散文精选》有改动)尽管故乡难言,但在作者心中形象鲜明。作者心中的少陵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 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准确概括出它的特点。答:
作者说,少陵原是他人之初绝对美好的日子,“尽管短暂,不过它全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想”。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请就五、六两段的内容简要列举。答:
末二段写了作者面对少陵原被开发的想法和对出现的问题可能采取的行动,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本文首尾文字完全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混合能源网
有人设想汽车在将来的能源领域发挥一种全新的作用。他们将停车场称为“搁置的资产”——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汽车可以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如果把停车场的所有汽车接入电网,就能产生许多兆瓦的电——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停车场里停放的汽车都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源专家们知道,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依赖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从太阳能和风能,到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还有以玉米和其它植物为燃料的微涡轮机。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源网络能够容纳这样的大杂烩。现在的输电线大多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美国纵横交错的输电线有30多万公里,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去年东部地区的停电事件表明,这一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需求都很困难。
如果能源网络能像因特网一样更分散、更灵活,那就可以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网络受高负荷、风暴和恐怖袭击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人们的想法是创建一种灵活的电网,可以双向输送——既输出能源又接受无数家庭输送回来的能源。
有了混合型能源网,讨论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就毫无必要了。而且混合型能源网本身就成了氢燃料的最大优点。几乎每一种能源都可以用来产生氢,氢又可以转化成电不仅输送到家庭和工厂,也可以让汽车运转。在混合型能源网中,人类将第一次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根据这种观点,汽车在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发电站。未来的汽车里加的将不是汽油,而是氢。你可以在加气站加气,也可以利用家里的氢储备,你外出上班时太阳能电池和风车就可以把氢储存起来。如果你需要的能源较少,而得到的能源多于自己的需要,你随时都可以把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只要在用电高峰期、在价钱最高的时候通过能源网把电输送回去,你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白天在你上班的时候,你也可以把汽车接入能源网,这又能给你带来一笔额外收入。
从理论上讲,混合能源网可以为电力行业带来一连串的革新。它可以引起人们对氢燃料汽车的兴趣,并为发电设备开辟消费市场。
当然,这一切要成为现实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电力行业需要制定一大堆标准和规范,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许多聪明的工程师正为此而努力。更大的难题是让公用事业接受变革。在许多国家,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
尽管如此,电力行业已经出现了变革的迹象。日本由于担心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过于严重,于1993年实行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现在约17万个日本家庭向电网送电。一个名叫五百川的1997年在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装置,当时花了约3.3万美元,其中政府利贴了约1万美元。此后,他每年通过向电力公司卖电获得收入约460美元,足以抵消家里的电费。美国、新西兰和德国等地都出现了这种趋势。
当然,开放能源网对印度等电力供不应求的国家最有好处。由于常常停电,印度的糖生产商已经开始用甘蔗发电了。下列对“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混合能源网还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创意,现在的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都很困难,具体实施还缺乏基础和条件。 |
B.目前还没有能容纳太阳能、风能,以及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及玉米和其他植物为燃料提供的能源的网络。 |
C.目前大型电站输送电网都是单向的,不能成为既输出能源又接受能源输送回来的混合型能源网络。 |
D.许多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电力行业又面临重新制定很多标准和规范的障碍,他们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带来的变革。 |
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经济对石油和其它碳氧化合物的依赖使人们去设想建立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的混合能源网。 |
B.混合能源网几乎能使任何一种能源由氢向电转化,这就使得人们所关注的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的问题再也没有讨论的意义。 |
C.混合能源网能使停车场的的汽车成为不用汽油而加氢的一种发电站,从而使停车场不再被人们称为“搁置的资产”。 |
D.尽管目前电力行业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的变革,但日本、美国、新西兰、德国及印度等国都已经出现了开放能源网的迹象。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汽车是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如果能把停车场内停放的汽车接人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
B.美国纵横交错的单向输电线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这——电网很难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因此只要将它接人混合能源网就能使它更加灵活高效。 |
C.因为每一种能源都可以产生氢,以利用氢燃料为最大优点的混合能源网将使人类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
D.混合能源网能使家庭发电装置将多于自己需要的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家庭在用电高峰期高价卖出能源将获得可观的额外收入。 |
故乡难言
朱鸿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历经沧桑,我才知道任何人,不管他降生豪门还是寒舍,都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绝对美好的日子只在人之初。尽管短暂,不过它会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属于我的纯粹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少陵原赐予的,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似乎一切都是透明的,窗花,门神,祭月,过年,鸡鸣于晨,鸟栖于昏,蝴蝶悬枝,蚯蚓行泥,或房檐垂冰,或锅洞伸火,甚至发臭的狗屎和温热的牛粪。
伊甸园的生活注定都很短暂!有一天,我开始厌恶少陵原,觉得它小,脏,落后,甚至幽暗。于是快乐的时光就结束了。我离开少陵原,变成了西安人,然而也变成了异乡者。
然而知识的谱系,迅速见证的不是少陵原鄙陋,而是我的浅薄。实际上过去的众多雅士都曾经登临我的故乡,并颂而叹之。“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是李白之诗。“自断此生休问天,社曲幸有桑麻田”是杜甫之诗,杜甫自谓少陵野老,是我故乡人。“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是白居易之诗。少陵原固然只是小小的一方水土,不过它隆起大块,涌向虚空,天高气净,光强风烈,素得适时云雨之润,从而贤才济济。这里是宰相朱博故里和皇帝刘询养地,这里出过义士苏武,出过将军杜预和史万岁,而所谓洛阳才子韦庄则家在少陵原。这里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高僧玄奘之葬地,因为少陵原南畔可以俯察樊川,眺望终南,有极好的风水。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巨域,秦之杜县,便是因为设于周之杜伯封土而得名。凡是种种,为我建立了关于少陵原的文化地理概念和历史地理概念。
都市是荣华的,不过我只是羁旅之人,客人,是移民,异乡者。唐诗三百首,近乎一百首渗进了乡愁。西安距少陵原不足三十里,回乡很容易,不过在我苦闷时,乡愁仍涌流笔端,渲染纸背。每一次回乡,我都感到安慰。每一次回乡,我都觉得踏实。少陵原的深厚和奥博,朴素和宁静,总是消除我的紧张和焦虑。十九岁离开少陵原之后,我就一直浅睡,稍有声音即醒,十分烦恼,然而我回乡便能沉睡。有一年我在香港,房阔床软,温度适宜,毫无噪音,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数羊不行,数树仍不行,遂想少陵原,于是几十个村子就漫漫浮现出来,并流泻于枕,膨胀于室,甚至弥漫整个香港。从东到西,司马村,小兆村,康王井,蕉村……我的灵魂像展开了翅膀,然而不用飞翔到县城韦曲,我就安眠了。那一夜,我睡得实实在在。
故乡之于游子从来是慷慨的,它不拒绝一个人给它增光,它也不嫌弃一个人落泊潦倒,它更能收留那种在外受挫的人。我三十岁之前,曾经有两次在外受到重压,心疼,心在哭泣,觉得都市势利不宜我居,然而隐身无地,遂快快入住少陵原之家。在这里,我包扎了伤口,并恢复了元气和尊严。
二十世纪刚刚交接中国那年,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便从都市窜到了少陵原。这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欲望在窥视斯地,并将聚集斯地,直至吞噬它。然而我非无情之物。少陵原不属于我,不过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的父母之邦,这里有我祖先的坟茔。也许可以开发,问题是,现在的少陵原,它的风貌,它的景色,它的气势,它的品质,是自然亿万年所造化,是我的祖先亿万年所创作,从而才筹成了地理的少陵原,文化地理的少陵原和历史地理的少陵原。它不但是实用的,使祖先世世代代赖以生活,而且是荚的,遂容易估量出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开发,不过开发者,千万要注意,覆盖了少陵原的种种新的建制,它的价值不能低于其固有的价值,它也不能是丑的。我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如果在我这一辈丧失少陵原,那么我这一辈就对它负有道义责任,起码我这一辈应该上报祖先,下达子刊,以使其明白在我之年所发生的变故。少陵原不属于我,然而多年之后,少陵原改换了模样,少陵原可能只剩下了它的名号,而我则白发苍苍,变成一个倔老头。我想,倔老头将不会找到蕉村了,及其他小时候到西安去要经过的西兆余村,皇子坡,韦曲。也算了,然而要是我发现有劣质工程,有污染企业,有致祸部门,我将用拐杖敲击他们的门牌和匾额,并将在正义的法庭起诉,追究他们,强烈要求他们还我少陵原!问题是,有些事物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他们怎么还我少陵原!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选自《2007中国散文精选》有改动)尽管故乡难言,但在作者心中形象鲜明。作者心中的少陵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 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准确概括出它的特点。答:
作者说,少陵原是他人之初绝对美好的日子,“尽管短暂,不过它全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想”。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请就五、六两段的内容简要列举。答:
末二段写了作者面对少陵原被开发的想法和对出现的问题可能采取的行动,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本文首尾文字完全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混合能源网
有人设想汽车在将来的能源领域发挥一种全新的作用。他们将停车场称为“搁置的资产”——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汽车可以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如果把停车场的所有汽车接入电网,就能产生许多兆瓦的电——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停车场里停放的汽车都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源专家们知道,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依赖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从太阳能和风能,到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还有以玉米和其它植物为燃料的微涡轮机。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源网络能够容纳这样的大杂烩。现在的输电线大多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美国纵横交错的输电线有30多万公里,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去年东部地区的停电事件表明,这一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需求都很困难。
如果能源网络能像因特网一样更分散、更灵活,那就可以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网络受高负荷、风暴和恐怖袭击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人们的想法是创建一种灵活的电网,可以双向输送——既输出能源又接受无数家庭输送回来的能源。
有了混合型能源网,讨论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就毫无必要了。而且混合型能源网本身就成了氢燃料的最大优点。几乎每一种能源都可以用来产生氢,氢又可以转化成电不仅输送到家庭和工厂,也可以让汽车运转。在混合型能源网中,人类将第一次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根据这种观点,汽车在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发电站。未来的汽车里加的将不是汽油,而是氢。你可以在加气站加气,也可以利用家里的氢储备,你外出上班时太阳能电池和风车就可以把氢储存起来。如果你需要的能源较少,而得到的能源多于自己的需要,你随时都可以把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只要在用电高峰期、在价钱最高的时候通过能源网把电输送回去,你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白天在你上班的时候,你也可以把汽车接入能源网,这又能给你带来一笔额外收入。
从理论上讲,混合能源网可以为电力行业带来一连串的革新。它可以引起人们对氢燃料汽车的兴趣,并为发电设备开辟消费市场。
当然,这一切要成为现实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电力行业需要制定一大堆标准和规范,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许多聪明的工程师正为此而努力。更大的难题是让公用事业接受变革。在许多国家,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
尽管如此,电力行业已经出现了变革的迹象。日本由于担心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过于严重,于1993年实行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现在约17万个日本家庭向电网送电。一个名叫五百川的1997年在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装置,当时花了约3.3万美元,其中政府利贴了约1万美元。此后,他每年通过向电力公司卖电获得收入约460美元,足以抵消家里的电费。美国、新西兰和德国等地都出现了这种趋势。
当然,开放能源网对印度等电力供不应求的国家最有好处。由于常常停电,印度的糖生产商已经开始用甘蔗发电了。下列对“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混合能源网还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创意,现在的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都很困难,具体实施还缺乏基础和条件。 |
B.目前还没有能容纳太阳能、风能,以及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及玉米和其他植物为燃料提供的能源的网络。 |
C.目前大型电站输送电网都是单向的,不能成为既输出能源又接受能源输送回来的混合型能源网络。 |
D.许多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电力行业又面临重新制定很多标准和规范的障碍,他们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带来的变革。 |
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经济对石油和其它碳氧化合物的依赖使人们去设想建立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的混合能源网。 |
B.混合能源网几乎能使任何一种能源由氢向电转化,这就使得人们所关注的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的问题再也没有讨论的意义。 |
C.混合能源网能使停车场的的汽车成为不用汽油而加氢的一种发电站,从而使停车场不再被人们称为“搁置的资产”。 |
D.尽管目前电力行业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的变革,但日本、美国、新西兰、德国及印度等国都已经出现了开放能源网的迹象。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汽车是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如果能把停车场内停放的汽车接人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
B.美国纵横交错的单向输电线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这——电网很难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因此只要将它接人混合能源网就能使它更加灵活高效。 |
C.因为每一种能源都可以产生氢,以利用氢燃料为最大优点的混合能源网将使人类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
D.混合能源网能使家庭发电装置将多于自己需要的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家庭在用电高峰期高价卖出能源将获得可观的额外收入。 |
故乡难言
朱鸿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历经沧桑,我才知道任何人,不管他降生豪门还是寒舍,都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绝对美好的日子只在人之初。尽管短暂,不过它会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属于我的纯粹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少陵原赐予的,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似乎一切都是透明的,窗花,门神,祭月,过年,鸡鸣于晨,鸟栖于昏,蝴蝶悬枝,蚯蚓行泥,或房檐垂冰,或锅洞伸火,甚至发臭的狗屎和温热的牛粪。
伊甸园的生活注定都很短暂!有一天,我开始厌恶少陵原,觉得它小,脏,落后,甚至幽暗。于是快乐的时光就结束了。我离开少陵原,变成了西安人,然而也变成了异乡者。
然而知识的谱系,迅速见证的不是少陵原鄙陋,而是我的浅薄。实际上过去的众多雅士都曾经登临我的故乡,并颂而叹之。“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是李白之诗。“自断此生休问天,社曲幸有桑麻田”是杜甫之诗,杜甫自谓少陵野老,是我故乡人。“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是白居易之诗。少陵原固然只是小小的一方水土,不过它隆起大块,涌向虚空,天高气净,光强风烈,素得适时云雨之润,从而贤才济济。这里是宰相朱博故里和皇帝刘询养地,这里出过义士苏武,出过将军杜预和史万岁,而所谓洛阳才子韦庄则家在少陵原。这里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高僧玄奘之葬地,因为少陵原南畔可以俯察樊川,眺望终南,有极好的风水。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巨域,秦之杜县,便是因为设于周之杜伯封土而得名。凡是种种,为我建立了关于少陵原的文化地理概念和历史地理概念。
都市是荣华的,不过我只是羁旅之人,客人,是移民,异乡者。唐诗三百首,近乎一百首渗进了乡愁。西安距少陵原不足三十里,回乡很容易,不过在我苦闷时,乡愁仍涌流笔端,渲染纸背。每一次回乡,我都感到安慰。每一次回乡,我都觉得踏实。少陵原的深厚和奥博,朴素和宁静,总是消除我的紧张和焦虑。十九岁离开少陵原之后,我就一直浅睡,稍有声音即醒,十分烦恼,然而我回乡便能沉睡。有一年我在香港,房阔床软,温度适宜,毫无噪音,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数羊不行,数树仍不行,遂想少陵原,于是几十个村子就漫漫浮现出来,并流泻于枕,膨胀于室,甚至弥漫整个香港。从东到西,司马村,小兆村,康王井,蕉村……我的灵魂像展开了翅膀,然而不用飞翔到县城韦曲,我就安眠了。那一夜,我睡得实实在在。
故乡之于游子从来是慷慨的,它不拒绝一个人给它增光,它也不嫌弃一个人落泊潦倒,它更能收留那种在外受挫的人。我三十岁之前,曾经有两次在外受到重压,心疼,心在哭泣,觉得都市势利不宜我居,然而隐身无地,遂快快入住少陵原之家。在这里,我包扎了伤口,并恢复了元气和尊严。
二十世纪刚刚交接中国那年,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便从都市窜到了少陵原。这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欲望在窥视斯地,并将聚集斯地,直至吞噬它。然而我非无情之物。少陵原不属于我,不过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的父母之邦,这里有我祖先的坟茔。也许可以开发,问题是,现在的少陵原,它的风貌,它的景色,它的气势,它的品质,是自然亿万年所造化,是我的祖先亿万年所创作,从而才筹成了地理的少陵原,文化地理的少陵原和历史地理的少陵原。它不但是实用的,使祖先世世代代赖以生活,而且是荚的,遂容易估量出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开发,不过开发者,千万要注意,覆盖了少陵原的种种新的建制,它的价值不能低于其固有的价值,它也不能是丑的。我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如果在我这一辈丧失少陵原,那么我这一辈就对它负有道义责任,起码我这一辈应该上报祖先,下达子刊,以使其明白在我之年所发生的变故。少陵原不属于我,然而多年之后,少陵原改换了模样,少陵原可能只剩下了它的名号,而我则白发苍苍,变成一个倔老头。我想,倔老头将不会找到蕉村了,及其他小时候到西安去要经过的西兆余村,皇子坡,韦曲。也算了,然而要是我发现有劣质工程,有污染企业,有致祸部门,我将用拐杖敲击他们的门牌和匾额,并将在正义的法庭起诉,追究他们,强烈要求他们还我少陵原!问题是,有些事物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他们怎么还我少陵原!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选自《2007中国散文精选》有改动)尽管故乡难言,但在作者心中形象鲜明。作者心中的少陵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 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准确概括出它的特点。答:
作者说,少陵原是他人之初绝对美好的日子,“尽管短暂,不过它全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想”。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请就五、六两段的内容简要列举。答:
末二段写了作者面对少陵原被开发的想法和对出现的问题可能采取的行动,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本文首尾文字完全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