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
| B.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
| C.该元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
| D.该元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
| B.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时,必须将蒸发皿中的液体蒸干才能停止加热 |
| C.实验室可用KOH稀溶液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MgCl2杂质 |
| D.测定某溶液的pH,常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润湿的pH试纸上 |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
| A |
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
HNO3分解成了NO2 |
| B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 |
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 |
| C |
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光照下,颜色逐渐褪去 |
甲烷和氯气发生了化合反应 |
| D |
向饱和Na2CO3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
析出了NaHCO3 |
对于实验甲~丁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 A.实验甲:逐滴滴加盐酸时,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
| B.实验乙: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无色 |
| C.实验丙: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NaCl晶体 |
| D.装置丁: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乃至褪去 |
不能用带橡胶塞的玻璃试剂瓶存放的药品是( )
①浓硝酸 ②稀氢氧化钠溶液 ③液溴 ④纯碱溶液⑤水玻璃 ⑥氢氟酸
| A.①③⑥ | B.①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④⑤ |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用碱式滴定管量取12. 85 mL的KMnO4溶液 |
| B.实验室蒸馏石油可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 |
| C.取用金属钠或钾时,没用完的钠或钾要放回原瓶 |
| D.配制500 mL 0.4 mol·L-1NaCl溶液,必要的仪器如图乙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