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在有丝分裂时不能进入子细胞核中,而在细胞溶胶中形成圆形结构,称为微核。通过染色可观察到微核,常用含微核的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总数的比例(微核率)来检测有毒物质对细胞的危害程度。
某研究小组应用微核检测技术探究不同浓度的氯苯对人类细胞的危害程度。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思路,绘制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系,并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材料和用具:人成纤维细胞悬浮液、培养液、0.1mg/L氯苯溶液、染色液、显微镜、细胞培养瓶、二氧化碳培养箱等。(染色和制作装片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配制按一定梯度浓度从____的氯苯化合物,分别等量加入到细胞培养瓶中并编号;
②向各培养瓶中加入____,放入_____中培养一段时间;
③取各培养瓶中培养液,染色后分别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统计出微核率。
(2)在答题卡方框内绘制一个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系。
(3)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
(4)检测微核时可用 溶液作染色剂。微核检测技术高度灵敏,简单易行,你觉得它还能应用在哪些社会热点问题上? (请举一例)。
结合已经学习的关于细胞的实验,完成有关问题:
(1)在检测生物组织可溶性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是:将0.1g/mL NaOH与0.05g/mL CuSO4等量混合,随用随配,然后在待测样液的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再将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2 min后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如果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被测液中有可溶性还原糖。而双缩脲试剂则可以把蛋白质样液染成__________________。
(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叶绿体时,是否需要染色剂?__________。原因是_____。在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时,所用到的染色剂是_____________,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3)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实验材料选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把红细胞浸泡在清水中,结果使细胞吸水涨破,然后分离提纯得到细胞膜。
(4)利用含有甲基绿、吡罗红这两种物质的混合染色剂对真核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绿色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中,该实验包括:取细胞→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等步骤,其中水解所用的试剂是稀盐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使DNA与蛋白质分离。
下图为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简图,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A过程是 ,在(场所)进行,A过程的能量变化是;
(2) B过程是,需要A过程提供的;涉及的物质变化是和。
(3)上述过程 中放出能量最多的是过程;
(4)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过程是。
H2O2常用于漂白,也用于清洗小的伤口;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H2O2,它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但体内有过氧化氢酶,能使其分解为无毒物质。请分析下图中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在①~⑥号试管中,最先产生气泡的是试管 ,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最多的是试管;
(2)在试管②中,选用新鲜肝脏做实验,是因为新鲜肝脏中 ;
A.含过氧化氢多 B.过氧化氢酶易挥发
C.含酶的种类多 D.过氧化氢酶多且活性强
(3)在实验中取新鲜肝脏,迅速剪碎投入试管②中,剪碎的目的是 ;
A.防止过氧化氢酶挥发
B.防止过氧化氢酶分解
C.防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释放
D.使肝脏组织细胞破碎,过氧化氢酶与H2O2充分接触
(4)观察实验①~⑥号试管,几乎无气泡产生的是 。
(5)在③、④、⑤、⑥试管中,除 号试管外,其他试管中所给的条件都有可能破坏H2O2酶的分子结构,从而使其失去活性。
(6)比较①和②号试管,所看到的现象说明:。
(7)比较②和③④⑤⑥号试管所看到的现象说明: 。
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Ⅰ、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请回答:
|
根据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氮、磷、镁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
(2)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无水乙醇的作用是。
(4)在分离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滤纸条剪去两角的目的是;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层析时要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的原因是,加培养皿盖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