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4反映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34~36题。1961年以来,该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水稻田 | B.弃耕地 | C.园艺业用地 | D.鱼塘 |
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地区 | B.长江三角洲 | C.成都平原 | D.香港郊区 |
从1961年至1991年,该地区弃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其原因可能是
A.农产品市场萎缩 |
B.水果及花卉生产利润大 |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
西北干旱地区目前开发的主要水源是
A.冰川融水 | B.河流水 | C.湖泊水 | D.深层地下水 |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A.水分差异 | B.热量差异 |
C.地形差异 |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
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
B.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质土壤 |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
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B.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 |
C.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 |
D.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
表中所列的是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
白昼时间 |
15小时30分 |
15小时09分 |
7小时20分 |
13小时56分 |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 B.甲乙丁丙 | C.丙甲乙丁 | D.丁丙乙甲 |
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