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图“中国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可以读出的信息是
| A.非季风区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区无旱灾发生 |
| B.干旱频次高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华南沿海与西南地区 |
| C.干旱多发区都分布在平原及水稻种植地区 |
| D.旱灾发生频率高与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有关 |
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完成问题。
该地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 B.华北地区 |
| C.长江中下游 | D.海南岛 |
下列关于该地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的气温变化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 |
| B.甲图7月高温主要因为7月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 |
| C.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 |
| D.丙图气温变化小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 |
读海南岛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岛内封闭实线为等高线),完成问题。
该岛M地的年太阳辐射量比P地要多,主要是因为M地()
| A.晴天天数多 | B.海拔高 |
| C.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 | D.纬度高 |
读图中相关等值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虚线值的大小:④>③>②>① |
| B.实线值的大小:a>b>c |
| C.从虚线看,此岛现在是冬季 |
| D.从虚线看,此岛现在是夏季 |
海南岛一年可种植三季稻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 B.热量充足 |
| C.雨水充沛 | D.地形平坦 |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问题。
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
|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
|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
|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
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下图为位于42°N附近的我国某山地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该山地为()
| A.天山 | B.小兴安岭 | C.长白山 | D.阴山 |
关于a、b两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湖的形成原因与贝加尔湖相同 |
| B.b河流经沙漠地区,流量小 |
| C.b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a湖 |
| D.b河有春汛与夏汛 |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的地形区中。据下表回答问题。
| 地区 |
经纬度 |
海拔(米) |
一月平均气温(℃) |
七月平均气温(℃) |
| 甲 |
102°E,25°N |
1 891 |
7.7 |
19.8 |
| 乙 |
113°E,28°N |
68 |
4 |
32 |
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
|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
|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
|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
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
|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
|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
|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