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我国旱灾频次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区发生旱灾存在季节差异,分析A、B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自然原因。
(2)2009年至2010年,云南省遭受严重干旱,2012年春天,云南省又是一个干旱开年。三年旱情叠加让云南很“受伤”。旱灾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灾害?
(3)旱灾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气象灾害,防治旱灾应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下图)
材料二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乙,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读甲、乙两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山各自然带在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简要分析原因。
(2)乙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试简要说明原因。
(3)比较甲乙两山自然带带谱分布的主要差异,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读中南半岛地形和河流分布示意图(图甲)及B地地质剖面图(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1)100°E以西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主要影响因素是 、。
(2)古气候学家根据图乙所示的地质剖面中各岩层厚度差异现象,推断各地质历史时期中南半岛夏季风的强弱。简要说明古气候学家进行判断的依据。
读我国华北某城市示意图(①居住区,②商业区,③工业区,④文化区),右图为甲丙沿线居住人口密度分布状况。据图回答问题。(10分)
(1)分析影响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4分)
(2)推断右图中地租水平最高的地段,并说明判断理由。(3分)
(3)近年来,房地产商逐渐向城市东北的丙地周围发展,简要说明理由。(3分)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3分)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5分)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