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6分)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6分)
①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和猴的故事
逢锦州
百货大楼坐落在市中心,是市内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
在大楼广场的边缘,种着一排碗口粗细的杨树,就在那排树下面,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木木地看着前方。他手里拿着一顶宽檐大草帽,身边放着一根探路用的竹竿。在百货大楼侧对面出现了一个青年,他肩上扛着个大衣箱,手里牵着一只猴子。他在广场中央把木箱放在地上,然后从中拿出一面锣和一个槌,交给那猴子,猴子心领神会,照着那面锣便卖力地敲起来,“哐,哐,哐……”
青年又咕哝了句什么,那猴子走到木箱前,从里面扯出一些衣服,在那青年的指点下,忙着往身上穿。
人们说着笑着,迈着各种各样的步子从老人身边走过,悠闲的,矫健的,轻盈的……一听到“哐,哐,哐……”的敲锣声,有人高叫一声:“耍猴儿喽,快去看哪!”于是大家你推我搡雀跃向前。广场上很快围起了一个人圈。
那猴子穿戴完毕,开始学着人的样子在圈中行走,不时地向周围的人们作揖,然后就开始耍了起来:攀杠子,荡秋千,翻跟头,钻竹圈……
人群里不断地发出一阵阵哄笑声。大概是受了笑闹声的吸引,那乞讨的老人用竹竿儿探着路穿过马路也走了过来。摸索着靠向路旁的铁栏杆,坐下,举起大草帽:“好人们,行行好吧……”
耍得正精彩时,青年发出一个口令,猴子立刻收了势,跑到箱子边拿了草帽捧在手里,沿着圈子慢慢地走动,把草帽举到人们面前,且不住地鞠躬。于是,各种面值的钞票纷纷投落进草帽里,草帽很快就满了。猴子把钱倒回去,接着继续往下走,不停地举着草帽……
一圈下来,草帽满了三次,最后一次猴子没有把钱倒到箱子里,而是捧着它跳到那青年的肩膀上,单手拿草帽来了个漂亮的白猿献果,人们一阵大呼小叫。
那猴子正要跳下,忽然看到倚栏而坐的老人,眼睛一亮,曲腿弓腰,抱定草帽噌地一下从人们的头上窜过去,跳到了老人面前。人群发出一片惊呼,纷纷转回身来。老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呆住了,手臂僵硬地停在空中。
猴子站在老人面前端详了一会儿,突然把拿着的草帽向老人手上的草帽扣压过去,拿起时里面的钱已经到了老人的草帽里。人们又是一阵欢叫:“啊!真有意思!它可真逗。”
那猴子看了看空草帽,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成作揖状,冲着人群一拱一拱的。人群里又飞出一些钞票落进草帽里。人们的兴致也随之达到了高潮,沸腾的像炸了窝的蜂群,有叫的,有笑的,有相互戏谑打闹的,还有就此发表高论的……
猴子正要把草帽里的钱再次扣进老人的草帽里,那青年冲过来给了猴子一皮鞭,猴子痛苦地嘶叫了一声,跳出人群,跑回到箱子旁,蜷缩成一团。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经人驯化之后能乔装打扮、学人姿态的猴,对行乞老人进行施舍,说明猴子的灵性已经超越了人类。 |
B.小说通过猴子非常态的举动,主要是讽刺当今社会中的人道德上的缺失,人类应当好好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
C.“人们的兴致也随之达到了高潮”,说明人们意识到自己帮助了行乞老人,既看了猴戏又行了善,所以兴致达到了高潮。 |
D.当猴子准备再次把草帽里的钱给老人时却遭到了青年的毒打,表现了青年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嘴脸。 |
E.此类事件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人类甚至习以为常地漠视弱势群体,形成了一种惯常心理,猴子的表现无疑给了人们一次猛击。文章第一、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小说的主旨。
小说的构思是奇巧的,但这“奇巧”并非有赖于奇思妙想与苦心雕琢,而是来自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请结合你对社会人生的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代神话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他们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他们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并在口头流传。
神话虽由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绝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比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就明显地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讙头国的人有翼、鸟喙,在海中捕鱼,杖翼崦行。这一类的想象,显然也是生活斗争的反映。因为原始人尚未发明网罟等工具,他们看见水鸟捕鱼,非常便利,不禁生发羡慕之心。于是设想人也可能有长翅膀的,嘴也可能同鸟喙一样,在海上以捕鱼为生,何等灵活、轻便。在生产中减少困难,减轻劳动量,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这些幻想的产生是极其自然的。幻想是人类社会生产进步的一大推动力,为了突破种种限制,加快走路的速度,缩短走路的时间,原始人很早就幻想飞,《博物志》载奇肱国的人“能为飞车,从风远行”,便是这种幻想的具体化。飞在原始人看来,是最能解决问题的。人从最初的飞的幻想意识到“飞车”的具体概念,是人类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人类的智力水平发展到同一阶段时,有许多想法往往会不约而同,所以我们的“飞车”也就同西方神话的“飞毯”和“快靴”等的性质差不多,都反映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至于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发明、制造的许多器物,如网罟、竹弹、弓箭、未耜、车船等,又如发现五谷和药草,驯养牲畜,制作衣裳,建筑房屋,创造文字等,都是千百万人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努力的结果。神话传说却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伏羲、神农、黄帝、嫘祖、仓颉等,把各种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们,再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向前发展。
(有删改)下列对“神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神话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集体创作。 |
B.神话是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天系。 |
C.神话是古代人们把一切自然事物、社会现象都形象化、人格化的具体表现。 |
D.神话不是纯意识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客观现实以及原始人的生活斗争。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他们认为一切都要归于神的态度和![]() |
B.原始社会的人们还不能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于是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来解释他们不理解的内容。 |
C.神话是由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的,是人们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 |
D.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各种英雄形象,而这些形象后来就成为了神话中的神。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人认为他们是一定可以征服自然的,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都反映了他们同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
B.幻想是推动神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幻想是人类社会生产进步的一大推动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
C.神话使相同时代的人们有了许多相同的想法,比如中国神话中有“飞车”,而在外国神话中有“飞毯”“快靴”等。 |
D.神话集合了众多人的智慧,但反映的却是个体在劳动中的努力,比如伏羲、仓颉等。 |
阅读下面的文字。(19分)
向东还是向西
连俊超
胡小兵停下车向后张望,他的女人拖着一捆竹板艰难地走着。胡小兵看到了那女人脸上的汗水,他朝女人喊着:“你等着!”
胡小兵跑到女人身边,说:“给我!”女人继续迈着沉重的脚步,那捆竹板在地上划得唰唰响。女人说:“我行!”胡小兵提高了嗓门:“给我!”女人停了下来。胡小兵抱过竹板就
走,他说:“不让我拉,非得让你抱着走,这么沉你抱得动吗?”女人跟上,用毛巾在他脸上擦了一下。女人说:“竹板太长了,车上那么多水泥,不能再放东西了。”
胡小兵把那捆竹板拖到板车旁边,说“歇两分钟。”然后他点了一支烟。他抬头看了看天,骂道:“他妈的,这老天爷太狠了,弄这么毒辣的太阳!”女人说;“还得往南”走一里路,正顶着日头!。胡小兵扔掉烟头说;“走吧,把竹板放到车上,你扶着。”女人没照办。女人说:“这些水泥拉回去你就得喊得半夜腿疼,别逞能了!”女人知道,往南走一里路,就是东西大街,沿大街往东走两百米就是工地了。
女人跟在车后,歪着腰胯,用屁股顶着那捆竹板,像企鹅一样一走一摇摆。胡小兵不时回头看一眼女人,想喊一句什么,却什么也喊不出。他张大了嘴巴,仍感到像被人掐了脖子一样呼吸艰难。胡小兵脱了短袖,把深红色的上身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大阳。大阳便在胡小兵的脸颊、臂膀、背上镶嵌了无数个小太阳。胡小兵伸长了脖子,像一头老牛似地蹬着地 面,每一步都恨不得把水泥路踩出一个坑来。
一阵凉风很及时地取代阳光充斥着大街小巷。胡小兵往天上一看,不好,要下雨!胡小兵回头对女人喊:“我得赶紧把水泥拉回去,淋了就完了!”汗水把女人几缕头发粘在脸上。她点了点头,说了句只有她自己听到的话。胡小兵顾不得腿酸痛了。要是一车水泥被大雨淋 了,他的工钱也就得像汗水一样蒸发掉了。
东西路就是他的目标。胡小兵感到有雨水很不客气地落在脸上,他慌了,可身后的板车并没有慌张,它仍是慢悠悠地爬行,任凭胡小兵怎么用力它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多的雨点飞身而下,像工地的碎块一样密集,它们挡住了胡小兵的视线。胡小兵把一小块塑料布盖在了水泥袋上。他恨不得抓起行人,把他们的衣服也脱下来盖在水泥袋上。
东西路口模糊的红绿灯出现了,胡小兵冲了过去。那时,一辆三轮车比胡小兵更加匆忙地往前冲,把正在拐弯的胡小兵给挂倒了。三轮车没给胡小兵叫喊的机会,它很快就把自己藏进了雨雾里。胡小兵向身后的女人叫了一声。女人丢下竹板飞奔过来,撩起胡小兵的裤管,女人看到了胡小兵左腿上像嘴巴一样的伤口。
女人说:“赶紧去医院,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说:“扶我起来!”胡小兵抓住了板车的把手,说:“你在后边推着,赶紧把水泥弄到工地上,淋透就完了!快!”
雨水早已把他们身上的汗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并企图把这个世界也冲刷一遍。女人站着没动,她突然带着哭腔喊道;“快去医院吧,就在西边不远严!”
胡小兵看了一眼自己的左腿,鲜红的血从裤管里流了出来。胡小兵吼道:“水泥快被淋着了!快给老子推车,往东两百米就是工地!”然后他拖着左腿拉起了板车。女人跑过来,在板车后面用足了力,女人咬紧了嘴唇,”这样一来,泪水再多,也无法流进她的嘴里了。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述其作用。(4分)
①胡小兵伸长了脖子,像十头老牛似地蹬着地面,每一步都恨不得把水泥路踩出一个坑 来。(2分)
②身后的板车并没有慌张,它仍是慢悠悠地爬行,任凭胡小兵怎么用力它就是意识不到
问题的严重性。(2分)小说以“向东还是向西”为题有哪些意蕴?试作简要阐述。(5分)
小说中多次出现对天气的交代或描写的文字,试简析其作用。(4分)
小说是怎样正面刻画人物性格的?请从多角度举例简要阐述。(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在轰动一时的影片《盗梦空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梦境世界可由人随意操控。而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正在飞速增强。
“清醒梦”也被称为清晰梦,即所说的“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意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这种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并非常见的“白日梦”。“白日梦”属于冥想或幻想,不进入睡眠状态中;但在“清醒梦”里,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因此多数有过这种体验的调查对象,会因在梦中实现愿望而具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项早年间的统计显示,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不过最近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中做过“清醒梦”的人数增加了10%至40%。到现在,做出一个“清醒梦”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体验过它的奇妙。
构建了大热银幕影片《盗梦空间》的概念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制定匪夷所思的场所,捏造梦的发展情节,甚至“一梦套一梦”以达到影响梦中人潜意识的目的。人的梦乡中竟可有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人们在震撼之余亦开始探究梦背后的神经元与树突。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该方式中,“大脑起搏器”能以脉冲影响特定的神经元,医学上用于减轻类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状,但至少在现阶段,靠它植入较高指令思想还纯属虚构。
人们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乡,但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却与影片描述相似,可以引导梦中的行为,或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
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结果表明,大脑在做“清醒梦”时正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正如影片中人可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
有趣的是,研究还指出,易做“清醒梦”的人拥有类似的性格特征:他们比较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个人责任而不是让社会承担责任。
其实早在1968年,西利亚·格林所著、世界第一本承认“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书就已出版,但至今人们仍对它模棱两可。而不要说“清醒梦”,人们甚至还不十分清楚普通梦的活动。
下列有关“清醒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醒梦”是“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
B.“清醒梦”是一种睡眠状态,不是在冥想或幻想,做梦的人能控制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
C.“清醒梦”最佳的例子就是影片《盗梦空间》中主人公营造的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可由人随意操控”的奇幻梦境。 |
D.“清![]() |
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英国《每日邮报》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已有过“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在飞速增强。 |
B.据统计,近年来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
C.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 |
D.虽然全世界有许多人声称做过“清醒梦”,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仍有很多的困难。 |
请概括“清醒梦”和《盗梦空间》中的梦境的异同点(各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丑的眼泪
[奥地利]纳·马·齐默尔
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所有的屋檐下都挂着耀眼的冰凌,但是马戏团的帐篷里却既温暖又舒适。
327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观赏马戏表演。
啊,小丑出场了!他刚在跑马道上跌跌绊绊地出现,孩子们就欢快地扯开他们的嗓门尖叫起来。
从那一刻开始,人们就连自已的说话声都听不见了。孩子们大笑着,帐篷在他们的笑声中颤抖。他们笑得那么厉害,以至眼泪蒙住了视线。
这个小丑可真了不起!他的滑稽表演是那样扣人心弦。
突然,这个年迈的著名小丑紧张起来。他发现一个头上扎看红蝴蝶结的小姑娘。在327个孩子中,只有她一人不笑。
年迈的小丑想:亲爱的,让我来试试,看我能不能把你也逗笑!于是他又专为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卖力地表演起来。
那姑娘瞪着滚圆而呆滞的眼睛看着小丑,连嘴角都没有动一下。
年迈的小丑正在模仿兔子,他突然感到一阵不如所措的悲威和束手无策的恐惧。于是他走到小姑娘面前,有礼貌地问:“告诉我,你不喜欢我的表演吗?”小姑娘友好地回答:“不,我很喜欢。”
“那么,”小丑问,“其他的孩子都在笑,你为什么不笑呢?”
“请您原谅,”她回答,“我不是想使您堆过,但我确实不觉得您可笑。”
“为什么?”“因为我看不见你。我是瞎子。”
当时,整个帐篷里像死一般的寂静。
小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就这么呆站了很久。
“为什么您那么可笑?”扎着红蝴蝶结的爱丽卡说,“为什么大家对您发笑?”
马戏场里又是一阵死一般的寂静。过了一会儿,著名的小丑像要作出重大决定似的,鞠了一个躬,说道:
“爱丽卡,如果你真想知道我为什么可笑,如果你的父母方便的话,明天下午我到你家里去,我将表演给你看,同意吗?”
爱丽卡高兴得直点头。小丑问明地址后说:“6点钟怎么样?”“行!”爱丽卡说,“啊,我多高兴啊!”小丑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发,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像一个刚从肩上卸下千斤重担的人。
当夜大雪纷飞,第二天仍然下个不停。5点半钟时,爱丽卡家里的圣诞树上蜡烛通明。小姑娘总在不停地问:“你们认为他真的会来吗?”
他准时到达。起居室的座钟正在打点。
她握着他的手,激动得结结巴巴地说:“真……真……真太好了。您真的来了!”“当然,我答应过的。”小丑说。他把他给爱丽卡的礼物交给她,那是3本盲文书。
他把爱丽卡安顿在圣诞树前的沙发上,自己在她的面前跪下。
“摸摸我的脸,”他说,“还有脖子,接着是肩膀,然后还有手臂和腿。你必须准确地知道我是什么样子。”
小丑既没戴面具,又没穿戏装,完全没有化装。他自己没有把握他的试验能不能成功。
“你知道我的长相了?”“清清楚楚。”
“那好,我们开始吧!”小丑说,“但是请不要让手离开我。你要不停地摸着我,这样你才能知道我在干什什么。”
“好的。”爱丽卡说。
于是年迈的小丑开始表演。他耙他在马戏团表演的全套节目从头做起。
“现在小熊在跳舞。”年迈的小丑说。当他模仿熊跳舞时,爱丽卡细嫩的小手抚摩着他,但是她的面客仍然呆滞不变。
虽熊这是他毕生最困难的表演,但是小丑一点也不畏缩。他又开始学鳄鱼,然后学小猪。渐渐地,爱丽卡的手指从他的脸上滑到了肩上,她的呼吸急促起来,嘴巴也张开了。
仿佛爱丽卡用她的小手看到了其他孩子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她在小丑装小猪的时候哧哧地笑起来,笑得短促而轻柔。
年迈的小丑更有信心地表演起来。爱丽卡开始欢笑了。
“现在是兔子。”小丑说,同时开始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爱丽卡大笑起来,声音越来越响。她高兴得喘不过气来。
她兴奋地喊:“请再来一遍!”年迈的小丑又装了一遍兔子,一遍又一遍。爱丽卡还是没个够。她的父母面面相觑,爱丽卡还从来没有这么快活过。
她笑得气喘吁吁。她高喊:“妈妈!爸爸!现在我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了!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圣诞节啊!”她细小的手指仍在跪在她面前的老人脸上摸来摸去。
突然,爱丽卡吃了一惊。她发现这个伟大的小丑哭了!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所有的屋檐下都挂着耀眼的冰凌”,喻指爱丽卡命运的不幸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
B.小丑在模仿兔子时感到一阵悲戚和恐惧,因为他担心年迈的自己和小姑娘之间存在着代沟,以致无法让小姑娘对他的表演产生共鸣。 |
C.整个帐篷里由欢笑的海洋变得像死一般的寂静,因为所有的人都对爱丽卡的回答感到吃惊,并对接下来小丑和爱丽卡的表现非常关切。 |
D.这篇小说写了小丑在马戏团帐篷里的表演和在爱丽卡家里表演两个场景,前一个场景中小丑表演的很开心,后一个场景中小丑表演得伤心。 |
E.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并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显示出作者的艺术匠心。小说在写爱丽卡摸着小丑“看”他表演时,对他的神态进行了层次分明的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小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描述了小丑的“哭”的爱丽卡的“笑”,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哭”与“笑”关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