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个3分,共9分)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与白居易“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林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的象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徵。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
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
D.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和雅”、“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扶,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转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她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埋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实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节选自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文中引述林肯对斯佗夫人的评价是()
A.斯佗夫人和居里夫人都是对世界作出卓越贡献的最优秀的女性。 |
B.不可忽视女性的社会作用,两个小妇人所引发的大革命就是例证。 |
C.为了突出居里夫人发现镭在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意义。 |
D.居里夫人的贡献比斯佗夫人的贡献意义更伟大。 |
下面对原文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的苏轼文句的大意是:从变的角度看世界,则每一个瞬间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世界,则世界和人都是永恒不变的。 |
B.作者引用苏轼的文句是为了说明:居里夫人的生命在研究中得到延续,其生命的价值是永存的。 |
C.“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的含义是居里夫人的贡献成了永恒的“美丽”。 |
D.作者列举居里夫人所得获牌、奖金和荣誉头衔是为了证明居里夫人不为“尘世给的荣誉”所累的优秀品质。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正确的几项是()
A.原子时代的到来,是居里夫人和卢瑟夫共同努力的结果。 |
B.“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的“哲理”就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C.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
D.文中引用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为了说明人生苦短要有所作为的道理。 |
E.“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里的“盛名”是指她因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得的荣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些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个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剥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1)第一段中作者说“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2)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根据前后文意作出回答。(4分)
文章末尾,作者说“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请说说“他们”指哪些人?“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蕴含的意思是什么?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3分)( )
A.莫高窟壁画是具有多层次的景深的综合性艺术,融故事、文艺、历史、文化于一体,呈现出多方面的生命力。 |
B.莫高窟壁画是立体的壁画,它包蕴着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因而具有立体的生命;它既复杂,又神奇。 |
C.把人性神化,又以神的造型引发人性,给人以永久的向往,这是人与神的聚会;因而莫高窟艺术有一种圣洁的梦幻般的感召力。 |
D.让现实的人生融入神话、寓言进入宇宙意识;于是天然的秩序、天赋的人格,使莫高窟成为艺术天国的自由殿堂。 |
E.莫高窟是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仪式,它玄秘、洁净而高超;因而知道它的人都会以毕生的精力来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除了浪漫故事和诗意,月球仅是一块既无空气和水,又无生命的顽石。然而,天文学家的一项计算机模拟计算却表明,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
地轴的方向是用所谓黄赤交角来表示的,这个角约为23.5度。地球由于自转,地球的赤道就会鼓起一凸缘,太阳、月球和其他诸行星都会对此凸缘施加引力,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因此,作用在凸缘上的力是不断变化着的,使地轴的方向发生摆动。有了月球,情况就大不一样,它不但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微不足道,它还和太阳一起使地轴稳定地作每2600年一周的运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然而,这1.3度的变化也不是完全无害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冰川期可能就是这1.3度造成的。但是如果没有月球的稳定作用,那就更不得了。全球的环境将会被破坏成一时期有剧烈的四季变化,一时期又会无季节可分,这样就不可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了。这也可能就是火星上无生命存在的原因。因为火星目前自转轴的倾度为25度,可在0到60度间变化,而且它只有两个像摩天大楼那样大小的卫星,其引力不足以抵消其他行星的影响。据此,在宇宙空间来寻找外星人的范围就可大大减少。此外,月球正以每年约几厘米的速度在离我们远去,在10亿年后,它已经远到不能再控
制地球的自转轴了,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功臣”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月球稳定了地球的转轴,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 |
B.因为月球稳定了地球的转轴,使全球有季节变化,进化出生命。 |
C.因为月球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微不足道。 |
D.因为月球和太阳一起使地球稳定作每2600年一周的运动。 |
对“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凸缘处受到的引力发生了变化。 |
B.太阳、月球和其他诸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没有了。 |
C.太阳、月球和其他诸行星的轨道也在随着发生变化。 |
D.月球的轨道也在随着发生变化。 |
文中说,如果月球离我们而去,那么,“我们的地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其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地轴的方向不再发生摆动。 |
B.地球上就会没有四季更换,最终人类也将灭亡。 |
C.诸行星作用在地球凸缘上的力会不断变化。 |
D.诸行星对地球凸缘的引力也就会很大,使黄赤交角超过1.3度。 |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吧。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选出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母亲并不希望“我”从事写作,并在写作上取得成绩。 |
B.母亲并没有刻意为儿子留下教导或为儿子指出一定该走的路。 |
C.母亲的意志和爱就是留给儿子最好的教诲。 |
D.母亲默默的爱和她坚定将永远鼓舞着儿子坚强地活下去。 |
它(地坛)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选出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说地坛“等待”我,是因为我与它都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今天我们又都失去了这一切。 |
B.“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等词语,展现了地坛失去曾有过的辉煌的过程。 |
C.面对变故,我失魂落魄;地坛却保有它的自在坦荡,在这点上,它是我的老师。 |
D.在夕阳的沉静中,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因而能更清醒地思考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