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蝉噪”就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 |
B.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满阶砌”的青苔、“故迟留”的白鸟写出了禅智寺的空寂。 |
C.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前句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后句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
D.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动中一静衬托,结尾用静中一动突出,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诗人用意遣词十分精细。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露出了萧瑟秋意,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
B.颔联中的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
C.从颈联中可以获知禅智寺的周围树林茂密,阳光几乎透射不进,夕阳西下时,沉沉的暮霭产生了。 |
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想到国家衰败这一局势,诗人的伤感油然而生。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 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 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 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韩偓曾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晚年寓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惭愧”两句语出俞陛云《诗境浅说》:“多谢流莺念旧,犹到西园,伴余寂寞,则尘凝芳榭,足音不到可知矣。”赏析颔联“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的表达效果。
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2)“却望并州是故乡”怎样曲折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散曲,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湖南长沙改任湖北荆州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这两首诗描写的旅程,在时间顺序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意象,作简要分析。
(2)《西江月》上片和《沉醉东风》开头四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3)两首词都描写了一幅潇湘秋景图,但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