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这是“2010年感动中国”栏目送给王万青的颁奖词. 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志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43年来,王万青多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始终如一地坚守当初立下的誓言,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为藏族群众解除疾病的感人故事,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他先后被授予全省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和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
(1)王万青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告诉我们,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是什么?
(2)王万青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请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3)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某校七年级(2)班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学会学习”这一专题时,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课题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免书本费的情况下仍有初中生辍学流失的问题。经过调查发现:一部分初中生辍学不是因为家里贫穷而是由于家长的不支持。一些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看问题也只顾眼前利益而抛开了长远利益。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就是在乱扔钱,而且好处也得不到,还不如回家做生意或外出打打工,可以赚些钱。
(1)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家长不让孩子接受教育为什么是不对的。(4分)
课题小组通过调查发现,班级中不会学习的情况比较突出。为此,他们在黑板报“学会学习”一栏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习不只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以上三句观点分别体现了怎样的学习方式? (3分)
(3)这些学习方式对我们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何意义?(至少答出3点,共5分)
就校园周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某校七年级的同学开展了一次主题调查研究,分考察组、调查组、文献组。请你一起参与。
[实地考察]
同学们发现,学校周边有很多家网吧、游戏厅,有些同学经不住诱惑经常出入这些地方。
(1)结合青少年自身实际,提出几种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不少于两种)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校有近20%的学生有被敲诈勒索的经历,有近50%的同学受到过其他形式的侵害。
(2)请你分析青少年容易受侵害的原因。
[文献检索]
同学们在查找法律条文时看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未成年人进行了保护的规定。
(3)法律规定社会、学校、家庭对我们给予特殊保护,但是如果这些保护不能及时到位时,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好自我保护?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APEC会议期间的北京天空,出现了少有的清爽湛蓝。这一现象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友将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的洁净蓝天称为“APEC蓝”。平常爱关心时事的小明,对“APEC蓝”充满了好奇。下面是他在探究“APEC蓝”中搜集和整理的两则素材。现在也请你来探究与“APEC蓝”相关的问题。
[发展短视的代价]
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在创造财富、方便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危害,这种短视行为是不可取的。
(1)根据两幅图片1情形,你认为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阻治雾霾的新启示]
为保障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会议前夕,北京市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停产企业800多家,限产企业223家。北京市内和进京车辆限行达50%以上。在石家庄,因空气质量保障不力被处分的干部有29名,还有9名污染责任人被拘留。
“APEC蓝”不但让我们再次印证了北京等地冬春严重雾霾产生的根源,也获得了阻止和治理雾霾的经验。(2)给合图片2“APEC蓝”产生的条件,请你为政府治理雾霾提出两点合理建议。
[全民托出“天天蓝”]
有北京人说,“APEC蓝”,蓝得透明,蓝得彻骨,蓝天熠熠,白云朵朵。清风送爽,呼吸象梦幻,让人沉醉。请上帝留下“APEC蓝”吧。
(3)为把美好而且短暂的“APEC蓝”变成常态化的“天天蓝”,你认为我们每个人该做些什么呢?( 2分)
初中生小王动手能力特别强,喜欢摆弄一些小电器,还经常义务帮助同学修理,但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太好,小王就一直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脑袋是木头做的”,不想继续上学了。小王的父母非常着急,劝他不要放弃学习,但他听不进去,父母偶尔批评两句,他就急的面红耳赤,还摔门而去。
(1)小王一直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表现有什么不良影响?
(2)针对材料中小王的一系列表现,请你从三个不同方面向小王提出改进的建议。(每个方面各写一条。)
面对考试,许多同学都会有心虚的感受,特别是关乎命运的重大考试,有的同学就会“头晕眼花,胆战心惊”。有一位老师这样开导他的学生:当你走进考场,你一定要默默地念三遍“我能行!”。
依据教材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同意这位老师的话吗?为什么?
(2)支撑你说这句话的最重要支柱是什么?
(3)你认为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