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不慎错将家中存放的2.4—D当做农药,喷施到晚稻田中用来治虫。结果短短一个月里这些晚稻疯长到一人多高,并且呈芦苇状,不结果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成芦苇状,是由于在2.4—D的作用下晚稻发生了基因突变 |
B.晚稻的疯长,主要是由于2.4—D促进了细胞分裂 |
C.晚稻不结实,是由于大量能量用于营养生长,影响了生殖生长 |
D.如果当时进一步提高配制浓度,晚稻将会长得更高 |
真核细胞某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酶1可使磷酸二酯键断裂,酶2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
B.a链和b链的方向相反,a链与d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
C.该图表示DNA半保留复制过程,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DNA→DNA |
D.c链和d链中G+C所占比例相等,该比值越大DNA热稳定性越高 |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
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 |
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 |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 |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 B.只有35S |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 D.只有32P |
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