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13C、15N、18O、34S等常用作环境分析指示物,下列对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34S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16 B.13C和15N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差2
C.16O与18O互称同位素 D.2H的核外电子数比1H多一个
下列图示与对应叙述相符合的是
A.图4表示在含等物质的量NaOH、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盐酸至过量时,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消耗盐酸的关系 |
B.图5表示Cl2通入H2S溶液中pH的变化 |
C.图6表示10 mL 0.01 mol·L-1KMnO4酸性溶液与过量的0.1 mol·L-1H2C2O4 溶液混合时,n(Mn2+) 随时间的变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
D.图7表示已达平衡的某反应,在t0时改变某一条件后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则改变的条件一定是加入催化剂 |
利用图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选项 |
① |
② |
③ |
④ |
实验目的或结论 |
装置 |
A |
浓盐酸 |
MnO2 |
干燥红色布条 |
NaOH溶液 |
干燥布条不褪色 |
![]() |
B |
浓硫酸 |
NaCl粉末 |
空气 |
NaOH溶液 |
制备收集HCl |
|
C |
浓硝酸 |
木炭 |
空气 |
NaOH溶液 |
浓硝酸具有氧化性 |
|
D |
浓氨水 |
NaOH固体 |
空气 |
水 |
制备收集氨气 |
用惰性电极电解2L0.5mol/L的硝酸银溶液,当在电路中通过0.1mol电子后,调换正负极,电路中又通过了0.2mol电子,此时溶液pH值为(假设溶液体积不变)是
A.1 | B.2 | C.3 | D.无法确定 |
用碳棒电极电解一定质量的某浓度的氯化钾溶液,一段时间后停止电解。此时若加入100g 36.5%的浓盐酸,所得溶液正好与原溶液完全相同,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约为
A.9 mol | B.7 mol | C.6 mol | D.8 mol |
在100mL密度为1.2g/mL稀硝酸中,加入一定量的镁和铜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金属完全溶解(假设还原产物只有NO),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3mol/L 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测得生成沉淀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5.1g。则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A.当金属全部溶解时收集到NO气体的体积为2.24L(标准状况) |
B.当生成沉淀的量最多时,消耗NaOH溶液体积最小为100mL |
C.原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为4 mol/L |
D.参加反应金属总质量(m)为9.6g>m>3.6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