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是冬至日北京时间14时的地球日照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南北极圈,中间的纬线是赤道。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据题意及图分析,AB弧为___ 线, 夜半球在AB弧的东侧还是西侧? 。图中b经线的度数是____________,a经线的度数是 。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_____ 。
这一天,________ 地区的白昼长度可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我国南极考察队在南极DONME(冰穹)A完成了我国第一座自动天文望远镜的安装工作。请说明在此设立天文工作站的有利因素。
该为“我国某区域图”,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农业部于2003年11月6日发文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材料三 表2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有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表2:M、N两地不同耕作方法对环境影响
地区 |
土壤水分 |
土壤空气 |
土壤有机质 |
大气悬浮质 |
大气水分 |
M |
23.5% |
16.7% |
3.2% |
3.4% |
34.5% |
N |
6.3% |
25.5% |
0.7% |
14.6% |
18.6% |
(1)填出图中两个地区的名称。
M________;N________。这两个地区被誉为“________”。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大气中________减少,________增加。
(4)图中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甲图为美国的工业区,乙图为德国的工业区,两工业区目前都处于区域发展的阶段。(3分)
(2)甲图中A城市初期阶段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3)试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后,乙图所示工业区的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
(4)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了使区域经济得到复苏,图示两工业区采取了哪些相同措施?
。
不同的风向产生不同性质的气团,不同的气团相遇产生不同性质的锋面系统,不同的锋面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又不一样。阅读下面天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l)图中A为气团,此图为 锋示意图 (2分)
(2)A、B、C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气压最高的是,属于阴雨天的是,B、C两处相比,白天处气温较高,处夜间气温较高。( 5分)
(3)C地未来天气变化趋势是
阅读分析该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B:
C:
D:
(3)终年受气压带A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是。
特点为
终年受气压带C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是
特点为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进行回归运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个点分别代表的是、、、四个节气
(2)当南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时,太阳直射点在和(添字母)
(3)当太阳直射点在d位置时,日期是月日前后
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全球昼长达到最大值的地区是
(4)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位置b时,30°S~40°S大陆西岸的气候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