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起,我国的高考时间将提前一个月,在每年的6月7、8、9日举行.改变时间的原因主要是:7月天气炎热,暴雨以及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和台风灾害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据此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中的由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洪涝灾害 | B.干旱灾害 | C.寒潮灾害 | D.海啸灾害 |
由上述材料可知,改变高考时间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昼夜长短的差别 | B.我国的季风气候 | C.东西较大的时差 | D.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又称反尼尔尼诺现象,它是大气环流系统与洋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导致气候异常,气象灾害加剧。据甲、乙两图判断11-14题:从垂直方向上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大气流动应为
A.东部气流上升 | B.西部气流下沉 |
C.呈顺时针流动 | D.呈逆时针流动 |
乙图为2007年8月以来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与常年平均值差异,图中反映出
A.赤道东、西太平洋海水温度相差4度 |
B.澳大利亚东、西岸水温相差1.5度 |
C.东南太平洋为一暖水区,水温高于西太平洋 |
D.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水温增幅较大 |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说法可信是
A.秘鲁渔场捕鱼量减少 | B.智利北部降水量增多 |
C.印度尼西亚降水量增多 | D.智利发生大地震 |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与洋流变化相关,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赤道暖流增强 | B.西风漂流减弱 | C.北太平洋暖流减弱 | D.秘鲁上升流消失 |
右图为6月22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该日与北京的白昼相比,甲乙两地的昼长()
A.都长于北京 |
B.都短于北京 |
C.甲地短于北京,乙地长于北京 |
D.甲地长于北京,乙地短于北京 |
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向 |
B.该日甲地船上的旗帜飘向西南 |
C.乙地气候常年炎热干燥 |
D.流水侵蚀是塑造乙地地表的主要外力作用 |
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最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带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夏季流量小 | B.补给以降水为主 |
C.水量向下游增大 | D.径流年际变化小 |
右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
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 |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
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 | 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 |
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 | D.三地风力侵蚀。易形成风蚀蘑菇 |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4公里。请回答1-4题。下列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的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震属于人工地震②地震属于天然地震
③玉树县的地震发生在汶川地震的西北部
④玉树县的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分布比较稀少。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秋季常受台风的影响
②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
③农业以小麦、青稞、马铃薯为主
④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发生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在世博会期间,青海省推出三条特色旅游线路,三江之水推出的“三江源之旅”,夏都气候优势推出的“避暑休闲夏都之旅”,根据地貌特征推出的“世界屋脊天路之旅”,不正确的是
A.三江源地区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 |
B.青海省玉树地震,可能会导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破坏 |
C.西宁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
D.“世界屋脊天路”指的是贵昆铁路 |
三江源的湿地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下列属于三江源成为世界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的原因是
①气候寒凉
②地下水位较高
③有常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层的分布,减少了水的下渗
④雨水较多且集中夏季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