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材料二  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也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材料三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其中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3)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思想文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请回答:
(1)在下表中填写中国古代的改革(各举一例)

类型
改革
社会内部调整政策,富国强兵

促进新旧社会制度变革

(2)在近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次重大社会运动是什么?这次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施五年计划,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举措。下列是《中国青年报》编辑的新时期历次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
——转自《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重大改革举动。
(2)“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简答在新时期实行“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3月30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承认“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些”,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各省先后成立了省贵族委员会,各自探讨改革方案。后来提出代表性的两个方案:一个要求完全废除农奴制;通过赎买方式把土地分给农民;土地由农民本人赎买,封建地租的赎金则应由国家负担。另一个方案规定只将宅因地分给农民,而全部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地主。
材料二日本派出使团到西欧国家考察。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依据材料回答:
(1)为推行改革,俄、日两国各自采取了哪些准备?
(2)一般认为,俄国改革在建立新的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突破,日本则建立起全新的经济文化制度。从所给材料看,造成这一改革结果的原因分别如何?

【历史—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二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点。(6分)
(2)据所学知识,概述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4分)

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11分)
材料三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载《江西社会科学》)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