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满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在商业流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明清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有哪两个?
(3)材料三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体现了雍正帝的思想?该对外贸易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行政区划的一个主要原则便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元代以前,行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行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完全打破了这种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了一个一级行政区,有时往往走向极端。
材料二:一般来说,行政区划在元代以前大都是与经济区相吻合的,《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以后,往往经济区与行政区并不完全吻合。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犬牙交错”原则划分行政区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弗兰克的《白银帝国》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主要观点认为: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在着一个贸易圈:非洲—亚欧贸易圈,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 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 家,全球大概最终有1/3—1/2 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10000 吨。而欧洲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就明朝前期的情形来说,无论是从生产 力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但最终“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
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弗兰克关于白银的观点。(12 分)(要求: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历史人物的演讲稿,是后人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一国国民被迫行使起义权时,对暴君来说,国民回到了自然状态,暴君怎么还可能引用社会公约呢?他已经把公约销毁了。……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
——罗伯斯比尔《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1792年12月3日)
材料二我们也有东西,一定可以胜过他,……我们的主义思想,亦要比他新,……我们为自卫为公理而战,这种战争,是为义战,义战是战无不胜的。……我们一定要团结统一,来抵御外侮,来完成我们自己的使命。
——蒋介石《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1934.7.13)
材料三美国当时突然发现,苏联军队正在东欧建立政府;而原来许多美国人认为美苏关系会是合作关系,但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
——基辛格《在北京外交学院的演讲》(1983年11月9日)
(1)材料一中,罗伯斯比尔主张处死国王,他依据的是启蒙思想家的哪一学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蒋介石在演讲时面临着怎样的时局?他认为抵御外侮要靠哪些“东西”?(7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当时苏联采取了哪些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措施?面对当时美苏的敌对关系,中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6)
(4)在研究历史时引用历史人物的演讲稿应注意什么?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是中日两国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即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分权目的。
——据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材料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东方民族学习西方文明的成功“范例”,日本近代化是第三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如美国历史学家赖肖尔就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对现在的欠发达国家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并判定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一条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却是完全非科学的态度”。赖肖尔还认为,虽然日本近代历史中包含着军国主义等问题,可是日本的现代化却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然而,所谓“范例论”在许多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以唐朝、明朝为例,说明古代中国权力运行中“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分权与近代西方分权在目的上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提取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关键信息,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赖肖尔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