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遣灐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灐至,急起召入。灐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灐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帝皆嘉纳。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灐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尝曲宴灐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灐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灐上疏言诏旨宜信。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已,又失,被劾下狱。未几,印获,复职。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灐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灐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在礼部久,表贺祥瑞。人因谓其性善承迎。南城人龚谦多妖术,灐荐为天文生,又荐道士仰弥高晓阴阳兵法,使守边,时颇讥之。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弥:满 |
B.驰谒帝于宣府谒:拜见 |
C.蠲租诏下,辄沮格沮格:沮丧 |
D.赉予甚厚赉:赏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对胡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①灐上疏言诏旨宜信 ②闻灐至,急起召人 ③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 ④帝皆嘉纳 ⑤山西灾,诏行宽恤 ⑥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灐有较丰富的游历经历。在寻访仙人张邋遢的时候,得以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 |
B.胡灐对皇帝的英明之举非常支持。英宗刚刚登基时,下诏要求节省开支。胡淡于是上奏请求减免进贡之物,并且减掉僧侣四五百人,省了很多费用。 |
C.胡灐本人严于律己,很受皇帝的常识,他提出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减少上贡之物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 |
D.胡灐曾因推荐擅长妖术的龚谦做了天文生一职和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镇守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3分)
(2)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3分)
(3)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3分)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限6处)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祸:危害 |
B.即袖其疏入谏袖:用袖子装 |
C.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就:远离 |
D.稍昏即不用昏:不清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张养浩敢于在皇上面前直谏与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A.①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②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B.①遂疏时政万余言②大雨如注,禾黍自生 |
C.①非张希孟不敢言②又率富民出粟 |
D.①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 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
B.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人敢追查。张养浩将 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
C.张养浩敢于直谏,元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禁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 上谏阻止,皇帝大怒,虽赞赏其忠直,但最终还是罢免了他的官职。 |
D.陕西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 |
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将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①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对曰:“小窃尔。”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山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山曰:“渠有孝心,尚可改。”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其人叩头去。
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俄而檄下,命册丈田。山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遽令夺镪橐归。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山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公再纵之贼也。”曰:“何为?”曰:“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山曰:“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曰:“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跃入海,舟子急救,山乃受之。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出券视之,购价万金。《台湾通史》
注解:①庙:妈祖庙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何获一贼亡何:不久 |
B.故事供帐甚奢故事:旧例 |
C.今若再丈,将大病民病:使…生病 |
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衔: 不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文催愈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B.将之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其人叩头去其皆出于此乎 |
D.是犹以贼视我也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
下列句子体现朱山是一位为政谨慎的健吏的一组是()
A.安知非盗而遗我耶小窃何足系 |
B.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
C.遽令夺镪橐归亡何复毙一人 |
D.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
(2)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
(3) 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两千人论死,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有诏原之原:追究根源 | B.郡人勒碑以颂勒:刻 |
C.故卒复唐嗣卒:最终 | D.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2)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
B.久之,聂政母死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 |
C.嗟乎!政乃市井之人乃遂西至濮阳 |
D.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①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②,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③,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苏轼《稼说》④)
【注】①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②铚:镰刀。耰:捣土块的农具。艾:通“刈”,收割。③闵:勉,勉力。④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全:保全。 |
B.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寻:使用。 |
C.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同年:科举考试同榜考中的人。 |
D.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约:节约。 |
下列各组中,都属于苏轼对才华自我修养的看法的一组是(3分)()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②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
③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
④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⑤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A.①④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①②③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才华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的若谷虚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3分)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