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由《法国大革命》想到的……
①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随后将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炉!
②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平静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③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莱尔写作生涯的巅峰。
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⑤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上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 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⑥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报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⑦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你就可以拥有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文章①—③段讲述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挥别蒲扇》一文,完成小题。
挥别蒲扇
鲁敏
①夏阳下,女孩子们头上的草帽散发出一股久违的秋草香,那样清淡且真实让我为之 怦然心动。蓦然回首——但我回首的却是蒲扇啊!那同样散发着田园秋草香的蒲扇正穿过繁华都市空调吊扇从过往岁月里漫溯而来,伴着蛙鸣稻香,真切得似乎盈盈在握了!
②那时在乡间是不觉得蒲扇有这股清香诗意的。白天除了中午打盹时用它驱驱苍蝇外,几乎没得空去摇它。
③凉拌菜瓜加玉米糁粥的晚饭吃罢了,泥腿汗身子洗净了,劳作的衣衫挂在高篱笆上滴水了,月已中天,蒲扇这才悠闲地出现在乘凉的乡人们手中。穿宽脚布裤的女人摇着它,串户走场地几张凳一围,三个女人一台戏了。她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今儿得到茄地选种了,是小青头好呢还是白光皮好?A有的就高翘着脚迷迷糊糊睡去,头发湿湿地披着,嘴角半开着,月光在脸上投下一片阴影。忽然手中的蒲扇一滑掉在地上,女人一惊,边睁眼拾扇子边连声叫喊:“二柱,别瞎跑,当心沟里的田鸡跳上来咬你的脚趾头!
④男人们不爱翘脚,只见烟头在夜风上一明一灭,他们不理睬小孩子手中炫耀的那一瓶萤火虫,只顾高声计算着今夏的稻谷秋天能卖个几等品,东根爹的老牛能生几个崽子,地里要不要再加道肥之类。B扇子助兴般被摇得呼呼的,谈得尽兴或是被花脚蚊子咬了一口,蒲扇就被用来拍大腿或脚踝,“啪啪”两声极尽意的样子。穿老式大襟绸衫的老太听见了必定会嘟嚷两句:“就不能轻点儿?看你那扇子用不了半个夏天就要掉进灶堂烧火了!现在扇子也太嫩,皮子还是青的呢就被割下来卖。明天要不要叫珍儿帮你滚个布边?”
⑤清清爽爽的女娃儿也爱凑凑热闹,白天黝黑的脸庞此刻泻着月光似乎只见细腻柔和了,她们一直轻轻地摇着扇子,不为消热驱蚊,只为看着西斜的月儿将心事和梦想缓缓摇出,细细切切地谁也听不清她们谈些什么。但要说她们手中这扇,才是最精致可爱的,边沿被细心的滚了一圈俏眼的花边,柄子上细细地缚着一圈彩色塑料线,处处透着女孩子的灵秀。姑娘们常到村头大晒场上乘凉。年轻人都爱往那跑,没准这扇子就是掩饰害羞的好道具。还有别有用途也未可知,曾见有巧手的姑娘用水红丝线在扇子上绣字“歪柳村杨彩霞”,难道要用这蒲扇送人?也许在她们心中,这一柄蛋青天色滚花边绣彩字的扇子要比纸折扇更雅气,比檀木扇更珍贵呢……
⑥但我已有多久没有看见那些可爱的蒲扇了!其实家中也是有几把的,不知何时买的,每次晒夏时拿下来拍拍灰到傍晚又与散着太阳香的棉胎一起塞上去。
⑦我知道,曾经被千百双手挥动着的蒲扇是难再用了,可我干嘛这样恋旧呢。现在多好,办公室有“春兰”,卧室有“三菱”,连食堂也都安装了立式空调,有的连书房里都有空调,还有那大大小小的电风扇……也许我借着秋草清香而生的回首之绪并不仅仅牵挂蒲扇吧,我所热烈渴慕怀念的其实是我的父老乡亲啊!那一群淳朴劳碌乐天的亲人!我还会趿着木板拖鞋,摇着大蒲扇,重回少年,坐在你膝下,一起走过每一个有月无月的夏夜么?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时在乡间是不觉得蒲扇有这般清香诗意的”?
同一把蒲扇,摇得各不相同。仔细阅读③④⑤段,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蒲扇在乡间不同人手上的用途。
文中画线的两处写得很有特色,请选取其中一处做简要赏析。
我选【  】处,我的赏析:                       
有读者认为将标题更换为“回首蒲扇”更恰切,你赞同吗?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PM2.5,你关注了吗?》一文,完成小题。
PM2.5,你关注了吗?
①伴随着今年入秋以来全国大范围的灰霾天气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这一原本陌生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②PM 是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的英文缩写,又称尘,指大气中的固体或颗粒状物质。据专家解释,颗粒物按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来分主要可分成总悬浮颗粒(TSP)、 PM10、 PM2.5三类。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1/20。
③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的组成成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 M2.5),不易被阻挡,当人体吸入之后,PM2.5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至20%。据统计,在欧洲,PM 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④一般而言,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机动车一般排放2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粒,也包括PM2.5。其中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细颗粒物PM2.5毒性最大。据了解,厦门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和道路扬尘。其中,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最高,超过40%。而且走走停停,低速行驶的车辆污染更严重。近几年来,厦门的机动车激增,导致城市道路拥堵,车辆走不动,又加剧了尾气排放污染。
⑤对于室内空气而言,烟草烟雾则是PM2.5最主要来源之一。科学研究证明,使用通风、空气过滤等装置,或在室内设置任何形式的吸烟区,都不能有效防止烟草烟雾的危害。国外研究表明,在有人吸烟的室内,来源于二手烟中的微颗粒物约占2.5微米以下颗粒物室内总量的90%左右。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个15平方米的室内房间,测得PM2.5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而在吸了一支烟后约半小时,检测仪的显示屏示数随着烟雾的增加而越来越高。经过检测,室内PM2.5浓度从56微克/立方米,提升到了92微克/立方米。
⑥或许,我们每天开车出行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不经意间点燃一支烟也已变成一种习惯。可也许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周围PM2.5的浓度也在这不经意间增大了。如何让我们的行动更环保,有效抑制PM2.5,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PM2.5在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为什么说它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请概述其原因。
本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摘录一处,并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说明作用。
有专家称,PM2.5“监测容易控制难”,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就“如何有效地抑制厦门PM2.5”提出你的建议。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4分)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件事情烦恼着,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某些谣言困扰,情绪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
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
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空中已飘起了雪花。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迷路了。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平房的窗口露出一线灯光。我敲了门。门开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说:“那地方太难找,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应了一声,“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幔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泉这座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要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气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逮,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雷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摘自《情感读本·意志篇》2011年第6期)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文中“我”的前后态度、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析。
文中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老妇人的美好品质?请用具体例子加以解析。
文中老妇人的话“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在文中有两种理解,请你说说。
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下列对文章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烦恼”,再写“寻仇”,最后写“平静”。
B.本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叙事自然。
C.文中划线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天气恶劣,既表现“我”“寻仇”的强烈,又为下文叙写偶遇老妇人等情节作铺垫。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可见所写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故事没有曲折、没有波折,作者的情感都是直接表露出来的。

阅读何涛的《一生干好一件事》一文,完成小题。
①一生干好一件事,这个目标高也不高,低也不低.人生的要诀就是:一生选择一项事业,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认认真真干好,千方百计做精,无论天分如何,一定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②历史长河哺育几多圣贤,现实社会又锻铸几多人才,但芸芸众生,“常人”居多。像曹雪芹,虽蓬户瓮牖、绳床瓦灶,却把辛酸的血泪滴于纸上,凝成一部绝世红楼;像麦哲伦,作环球航行成功,宣告地球方圆之争的结束,他们锁定一个目标,百折不挠,终于取得成功。他们在做这些事前,也并非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并未预见最后能够摘星揽月。他钔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穷其一生都要做好这件事。
③对于摘得硕果、功成名就的大家,我更多的是怀着一种不可企及的尊崇和敬畏,我们很少有他们的献身精神.但是,对于默默无闻,一生选择干好一件事的平凡者,我怀着的则是一种感念和敬佩的心情,不管他干的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是脑力还是体力、科技含量有多高、最后成功与否。
④柳编编得好,石凿凿得好,钉鞋钉得好,看门看得好……这些人算不上聪明,在人们眼里似乎有点笨,老实人一个。但他们心地良善,勤劳质朴,做事有恒久的耐力,认准了就一直朝前走。这样的人,像田野里的无名小花,仔细去嗅,却有醇厚的香味。在我们村,六奶擅纺棉花,年轻时通宵纺棉,穗大线匀,一家人的穿戴都在六奶一人手上;七叔精于打铁,制作的镰刀锋利无比,十里八乡的都用他打的镰割草割麦。我大哥不惜气力,盖房修屋,总干搬砖掂泥的活儿;而谁家红白大事待客,挑水烧火这活儿又非八弟莫属。仿佛他们都是村人离不开的角色。和曹雪芹、麦哲伦,大哥与八弟们固不能一比,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生围绕一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干得十分精道。
⑤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件事情,够我们一辈子去探索研究。俗语曰:行行出状无.人生机遇不多,要想求得立身之本,必得找准位置,一生真正干好一件事。我们没有高深的学问去攻克尖端的科学技术,但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恒心,有一颗爱心,去做好一件哪怕再平凡再琐碎不过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摈弃浮躁,安身立命,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不枉此生了。
⑥人生苦短,略—踟蹰,就白发苍苍;稍一放纵,便一事无成。我们何不趁着年轻,干好一件事呢?
围绕“一生干好一件事”这一论点,作者从哪三方面加以论述?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窖。
对于摘得硕果、功成名就的大家和一生选择干好一件事的平凡者,作者的态度有何不同?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生干好一件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B.一辈子能真正干好一件事就不错了,就没有虚度人生。
C.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不一定需要有高深的学问。
D.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

⑴儿子比我高了。
⑵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⑶“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⑷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⑸“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⑹“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⑺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⑻“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⑼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⑽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⑾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⑿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⒀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⒁“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⒂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⒃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作者:毕淑敏选文有删改)
联系语境,解释第⑽段中划线的词语。
按图索骥:
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

揣摩第⑻段画线句中“咬着牙”这个短语,分析它在表达上的好处。
第⒂段,为什么说“我”在“不断地磨炼他”的同时,也是“磨炼自己”?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第⑹段“我”逼问“儿子”和第⑻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
C.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D.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

你怎样理解第⒃段画线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曾从长辈口授的“路线图”中获得过什么益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