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一诗,完成小题。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诗中回应了诗题里“招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画线的一联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3分)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一)诗歌赏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钟”字好在何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
.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其后的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第一句中的“散”,第二句中的“明”写出了雨后景色的什么特点?
(2)“风惊夜来雨”中的“惊”构思奇特,与杜甫的“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①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
②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