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
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6分)
(一)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报任安书》)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安能以身之察察皎洁的样子 | B. 鼓枻而去敲打 |
C.下流多谤议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 D.人穷则反本贫穷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渔父莞尔而笑②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B.①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②死生,昼夜事也 |
C.①以污辱先人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D.①圣人不凝滞于物②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
B.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
C.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遭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对此事非常忧愤,因而写了《离骚》。 |
D.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死,一个择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屈 原 正 道 直 行 竭 忠 尽 智 以 事 其 君 谗 人 间 之 可 谓 穷 矣 信 而 见 疑 忠 而 被谤 能 无 怨 乎 屈 平 之 作 《离 骚》 盖 自 怨 生 也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②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③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对……友善,与……交好 |
B.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疲惫的,衰败的 |
C.臣请谒其故 陈述,说明 |
D.不如伐蜀之完也万全,完美 |
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屯留之道人君当神器之重 |
B.挟天子以令天下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
C.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相如顾招赵御史 |
D.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述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 |
B.司马错认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样,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
C.司马错强调想要富国强兵、称王天下,就一定要扩大国家的领土,让百姓们富足,并广施君主的恩德。 |
D.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
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节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僇殆微下列各项中与“而幸生也何为?”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 B.是寡人之过也 |
C.恐年岁之不吾与 | D.求人可使报秦者 |
下列各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B.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D.大阉亦逡巡畏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A.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
B.思垂空文以自见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卑鄙龌龊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比去,以手阖门 |
B.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
B.选文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情辞真切。 |
C.选文第四段,作者在用“肠一日而百回”描述自己的痛苦之情后,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都不允许这样做。 |
D.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属文日数千言 属:研究 |
B.闻者始哗不厌厌:信服 |
C.使者发币于官吏币:礼物 |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诣:到……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其孰能讥之乎? |
B.①锻炼久之不决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