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流域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流域为
A.黄河流域 | B.海河流域 |
C.淮河流域 | D.长江流域 |
关于图中五台山北侧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②河流径流量比较小,但季节变化大
③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④有结冰期,含沙量比较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甲、乙两图是两国家的某个区域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题。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区域名称,正确的叙述是()
A.甲地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 |
B.甲地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
C.乙地为德国的鲁尔区 |
D.乙地为德国的五大湖区 |
甲地与乙地相比,劣势在于()
A.大量民工涌入,导致劳动力过剩 |
B.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
C.城市间有机联系和协作程度不够 |
D.农业基础严重削弱,粮食总产量逐年下降 |
一般说法是“桥比路贵”,甲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方式,主要原因是()
A.节省投资成本 | B.增加对沿线城镇切割 | C.保障旅客安全 | D.节省耕地资源 |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差 |
B.没有良好的市场条件 |
C.所处位置不佳,与北京、天津、郑州等工业中心相距远 |
D.公路、铁路等交通比较便利 |
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A.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
B.提高了煤炭资源的蕴藏量 |
C.加快了产业向国外的转移 |
D.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 |
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 B.解决了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
C.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 D.减轻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
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分析,完成下题。有关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
A.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多以森林与草原为主 |
B.生态环境较危急区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
C.人口密度在100—400人之间的地区多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 |
D.人口密度与生态环境危急程度成正比例 |
关于①②两地主要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
A.①地为水土流失,②地为土壤盐碱化 |
B.①地为土地荒漠化,②地为森林资源的破坏 |
C.①地为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为土地荒漠化 |
D.①地为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为水土流失 |
读某大洲局部图(阴影部分表示水域),分析回答下题有关图中所在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大陆名称是北美大陆 |
B.该大陆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世界上最低 |
C.近年来,该大陆最高山峰的雪线在下降 |
D.该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
有专家指出,禽流感进入该大洲会给人类带来“极端的灾难”,主要是因为该大洲 ()
A.经济发达,家禽饲养规模大 |
B.外来迁移人口数量居各洲之首 |
C.经济贫困,医疗卫生条件差 |
D.国际贸易发达,会导致禽流感全球流行 |
若某生态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图中M点及周边植被景观分布近似于左侧上图部分所示(注:大圆的直径约2~4千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过度放牧 | B.过度樵采 |
C.年降水量由M点向四周递增 | D.地下水由M点向四周降低 |
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下图回答下题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
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40%以上 |
B.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
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较高 |
有关各省区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
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 |
C.江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外资企业发展 |
D.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带动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