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明心的(①)。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②)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③)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规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它的后代今年既然发生分离,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那么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 , , , ,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④)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具疲,落荒而去。
(选自高中《语文》,有改动)
材料二
我有着一个梦
埋在泥土中
深信它不同
光给了它希望
雨给了它滋养
它陪种子成长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妈妈我来看您了
您看这晚霞洒满小山村
妈妈我陪您说说话
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
在我心里发芽
风吹起稻浪
稻芒划过手掌
稻草在场上堆成垛
谷子迎着阳光
哔啵作响
水田泛出一片橙黄
(选自袁隆平《我有一个梦》)
材料三
" ,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七律•到韶山》)2016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随州调研,他说:"随州的土质好、气候好、水源好、栽培技术一流,是中籼稻最适宜的生长区域,这里的中稻产量高、米质好。"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欣然题词"随州香稻",赋予了随州香稻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选自2021年5月23日《随州日报》)
(1)下列"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偏僻(pì) |
②挑战(tiăo) |
③敏锐 |
④刻骨明心 |
B.①充分(fèn) |
②田埂(gěng) |
③掠过 |
④鹤立鸡群 |
C.①呈现(chéng) |
②山麓(mí) |
③抚摸 |
④屏气静神 |
D.①撒籽(sǎ) |
②稻穗(suì) |
③详尽 |
④身心具疲 |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一"中"( )"里,恰当的一项是
A.①印象 |
②确定 |
③采纳 |
④不屑置辩 |
B.①影响 |
②注定 |
③采纳 |
④不可避免 |
C.①影响 |
②确定 |
③采用 |
④不屑置辩 |
D.①印象 |
②注定 |
③采用 |
④不可避免 |
(3)"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B. |
今年它的后代虽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去年发现的"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C. |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可以断定那么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厚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D. |
虽然今年它的后代发生分离,可以断定那么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4)在"材料一"中" "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
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
③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④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
⑤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 |
①③④②⑤ |
B. |
②④⑤①③ |
C. |
①⑤④②③ |
D. |
②①⑤④③ |
(5)仿写"材料二"中划线的诗句。要求:题材不限,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6)根据提示,补写"材料三"横线上的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近日,原本栖息于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经墨江县一路北上,直抵昆明,行程达500余公里。目前,云南省林草局成立现场指挥部,投入大量警力及应急处置人员,出动警车、渣土车及无人机,运用空地联动方式密切跟踪野象,研判迁徙路线,及时发布预警,沿途疏导车辆、疏散村民,并采取柔性围挡、投食诱导等措施,避免野象与人群正面相遇。
(1)劝说:为了确保人象安全,请你拟一条标语,用于悬挂在关键路口,劝返前往高风险区的人员。
(2)应对:野象群进入莲花村田地觅食,村里玉米、大豆、蔬菜大棚遭到大面积踩踏,损失惨重。请你以村委会名义向村民做好解释安抚。
(3)讨论:班上模拟现场指挥部就该事件展开讨论,议题包括应对措施是否得当、用何种方式"劝返"野象、人与动物如何共处等。请你就其中一个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100字左右)
把"即""既"分别填入横线内。
A.可望而不可
B. 来之,则安之
C. 往不咎
D. 席演讲
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1)国有脚综,行步甚有限制,时而 伫 立 睥 睨,目中含有怒火。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jiān ,南市买pèi 头,北市买长鞭。
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文段是怎样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