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 )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
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
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
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
《射猪斩羊图》是义和团运动时散发的宣传揭帖。观察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 |
B.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C.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
D.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 |
航海法公布后,除本国船或生产国的船外,其它船不准运送货物进港,如果一条荷兰船要将羊毛运到纽约,不准卸货,要从牙买加运糖到伦敦,也不可以。”此航海法的公布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自由主义 | B.垄断主义 | C.国家干预 | D.重商主义 |
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