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自然与大生命
红柯
真正的自然在西部,山脉、树和草甚至人的生命在这里才显得真切而细致。西部一直是探险家和余纯顺这样的壮士涉足的领域,对内地人来讲,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跟月球没什么区别。我在新疆生活的十年里,碰到不少港澳的中学生。香港的面积不及新疆一个乡镇,香港是个大都市,大都市所需要的大生命驱使这些中学生走向大自然。19世纪末,一个12岁的瑞典孩子发誓要到中亚细亚去当探险家,在他看来探险生涯是上帝赐给他的幸福,他就是斯文·赫定。他用50年时间深入中亚腹地进行考察。在斯文·赫定身后,是北欧那个布满森林、湖泊和冰雪的童话世界,安徒生只能产生于北欧。全世界的儿童都喜欢《西游记》,《西游记》记的就是火焰山、大戈壁、大山脉、大沙漠,没有雄奇的西部做背景,孙悟空、猪八戒也只能缩在陶罐里做蛐蛐。
可以在城市的中心造一座公园,在公园里蓄一池子水,再弄一座假山,甚至可以把泰山、华山、峨眉山加工成旅游胜地。你能在那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吗?
在西部你不可能给戈壁围上栅栏,你不可能在天山加锁链修台阶,阿勒泰市郊的桦林公园也只是在克兰河边加一道砖墙,那么湍急的一条河是戴不上笼头的,那么好的天然的白桦林还需要你动手动脚吗?
一位朋友曾与意大利留学生同游塔里木,留学生惊奇地发现,大客车上没有内地的中国人,留学生问他:“地球上这么神奇的地方,怎么没人来玩?”
不是我们不喜欢玩,不喜欢山水,是我们没有魄力走向宏大的自然。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离我们太遥远了,这些词汇产生在张骞的背影里,产生在《大唐西域》里。李白的诗篇之所以成为盛唐之音,是因为李白在中亚草原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大漠孕育大想象、大激情,李白的黄河是从天上来的,而不是从山上来的。
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也是大自然的衰落过程。宋朝把自己龟缩在长城以内,版图上再也见不到雄奇的山脉和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了,只攥着黄河、长江的尾巴。孕育生命的女性被裹成小脚。盆景、园林大盛。文人画全是纤细的瘦鹤。明 清以至近代,文人钟情的全是枯荷、死鱼、葫芦和虾。
何不把长征看作民族自然意识部分的苏醒呢?金沙江、大雪山直到长江、黄 河之源,汉唐英雄时代的气息出现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蒋介石更像一 个南宋的皇帝,郁达夫把蒋介石比作赵构,蒋居台湾,撰词50首亦有南唐李后主之风。
岳飞最感人的不是“饥餐胡虏肉”,不是“迎二帝”,而是“还我河山”。《说岳全传》中有个细节,周桐教岳飞学武的同时,带岳飞到大自然里去饱览河山的壮美。河山之美远远超过母亲刺在他身上的“精忠报国”用高尔基的话讲:大自然培养爱国主义。高尔基非常喜欢普里什文,因为普里什文的作品里有一种把“大地当作自己的肉一样的感觉”,“人是大地生出来的,可是他又用自己的劳动使大地怀孕,用自己美丽的想象美化大地”。俄罗斯文学的这种大地意识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前苏联有一本教科书《儿童认识自然》,大自然作为孩子 启蒙的第一课,飞禽走兽,森林草原,不是图片,而是到野外去采集制作标本。
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园里,停留在旅游景点上。也差不多都在东部地区,就是新疆人说的“口里”,口还没有杯子大,尽管玲珑剔透,却难以产生浩大的生命气象。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4 年第 8 期)从全文来看,本文所说的“大自然”和“大生命”具体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文意,本文中的“大自然”对于生命有怎样的影响?
第七段以后,作者将“大自然意识”与“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从“西部”“真正的自然”人笔,结尾以“东部地区”“公园”“旅游景点”收笔,既首尾呼应,又深化了主题。 |
B.第二、三段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富有神韵的“大自然”不需人力加工 |
C.文中用宋朝的版图缩小到长城以内作为例子,说明中华民族的衰落是从大自然意识衰落开始的,发人深省。 |
D.文中将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比较,突出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前者是英雄般的豪放,后者有阶下囚般的伤感。 |
E.文中多次提到“西部”的高原、山脉、大漠,给人“旷远”的印象,与本 文“大自然”的“大”字和谐相扣。两个反问句有力地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全球危机中的中国机会(节选)
俞乔
对于我国,这次危机的意义在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远远超过预料,依靠作为公共产品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参与全球劳动分工、搭便车发展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与1980年代后日本面临的局面相似,我国将不得不承担维持这一体制的部分成本,外部环境变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非常巨大;我国的金融改革难以通过对美国市场的模仿复制达到,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必须与改变国际金融环境紧密结合。
问题在于:如何建设性地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与重组?怎样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互动与博弈逐步扩大我国的利益边界?如何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大调整中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
面对大变局,我们有两种选择:或是全面考虑未来发展,结合国际金融体制的变化,制定我国的国际金融战略,从当前开始布局,逐步建立与扩展我国经济边界相适应的金融边界,为下一代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或是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对美欧关于当前危机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提议简单应对或零敲碎打地提出一些战术措施。
显然,后者无助于我们逐步确立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在历史上,两种选择均有前例。二战之后,欧洲从1950年代初欧洲重建时期的煤铁同盟开始,在1970年代初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机会建立货币共同市场,直至本世纪初欧元区的确立,都沿着富有远见的长远战略思路逐步推进,其中不乏反复和倒退,但大的方向始终如一,终于使欧洲市场相对独立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并可能成为修正国际金融体系缺陷的重要力量。
日本的例子则是相反。1980年代初,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开始开放金融市场。但日本当局真正关心的是维护原有的国内金融秩序和税收体系,在“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及此后的“日美金融市场工作小组”长达十年的多轮会谈中,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通盘思考,未能建立一个稳定与动态的货币金融体系,促进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转变。二十多年来,日元汇率大幅升值、日本金融体系危机、资产泡沫破灭、经济处于长期萧条都与之有相当的关系。
从国家长远利益计,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从推动建立内外平衡的经济结构的高度,谋划我国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空间与格局,以我为主,提出一系列的综合策略安排,即总体战略构想。只有如此,才能在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找准方位,形成连贯的而不是矛盾的、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政策思路,为即将展开的多边与双边会谈提出符合总体目标的具体建议与技术提案。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当前的首要任务”的一项是()
A.从推动建立内外平衡的经济结构的高度,谋划我国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空间与格局。 |
B.以我为主,提出一系列的综合策略安排。 |
C.要有总体的战略构想,在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找准方位,形成连贯的而不是矛盾的、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政策思路。 |
D.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远远超过预料。 |
下面备选项中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面对大变局,全面考虑未来发展,结合国际金融体制的变化,制定我国的国际金融战略。 |
B.我国的金融改革难以通过对美国市场的模仿复制达到。 |
C.对美欧关于当前危机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提议简单应对或零敲碎打地提出一些战术措施,有助于我们逐步确立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独立地位。 |
D.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必须与改变国际金融环境紧密结合。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作为公共产品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参与全球劳动分工、搭便车发展的时代将继续存在。 |
B.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防御经济危机的体系,因此,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不会对我国造成任何影响。 |
C.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通盘思考,未能建立一个稳定与动态的货币金融体系,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的主要原因。 |
D.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大调整中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我国就一定会抵御金融危机。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创建和谐校园应关注师生关系
邓泽军
创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师生的成长成才,体现教育园地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师生关系的改善可以作为创建和谐校园的突破口。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引领文明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校园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中举足轻重。因此,学校作为社会之精神领地,应努力建成和谐校园,并以此成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园地。
和谐校园的创建最终应落实到师生的成才方面,和谐校园只是师生成才的手段,而师生成才是和谐校园的目的,师生的身心和谐和顺利成才应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因此,创建和谐校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师生成才为关键。为此,要充分体现“人本”教育与“和谐”教育的思想,努力创造有利于师生成才的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校园人文内涵的教育功能;学校育人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服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聚集人才和重用人才。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生成才为关键,才能准确奏响和谐校园的旋律,以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创建和谐校园不仅要顺应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而且要充分重视校园的和谐因素,注重人们利益关系的协调与默契,尤其要关注师生的成才愿望和要求。这种师生成才环境的改善,不仅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想追求,重视和强化这一认识,极其有助于我国和谐校园的创建。
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并影响到师生的成长成才。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师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熏陶、营养和滋润,有助于愉悦师生的身心,活跃师生的思维,激发师生的灵感,完善师生的个性。因此,创建和谐校园,改善师生成才环境,必须从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着手,唯此,师生在校园之中才会学习得用心、工作得顺心、相处得开心,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无疑是和谐校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努力完善有助于师生成才的校园制度文化。师生的成才环境的改善,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它比较公正地调节着校园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确保校园处于协调、稳定、和谐、有序的理想状态,从而为师生成才提供了制度上的公平机制和助推作用。同时,用健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校园中的各种关系,可使校园生活有良好制度可循,这还有利于学校领导执政兴校能力的有效发挥,关系到学校和谐理念的倡导、和谐精神的培育、和谐环境的营造,在和谐校园的创建中作用突出。因此,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关系到学校能否为师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条件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性举措。
师生要主动关心成才环境的改善。师生的成长成才与他们自身的能动性关系甚大,他们应主动关心成才环境的改善,尤其要发挥教师在师生成才环境改善上的突出作用。教师对学生成才环境改善作用突出,必须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关注教与学的和谐,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环节。同时,教师对自身成才环境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这需要教师切实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打破不同学科的专业壁垒,形成互相学习、彼此合作、共同提高的良好环境。因此,应充分重视教师在改善师生成才环境中的突出作用,这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要素。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05月09日)下列不属于“学校应努力建成和谐校园,并成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园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引领文明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培养。 |
B.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引领文明的重要阵地,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
C.校园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中举足轻重。 |
D.创建和谐校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师生成才为关键。 |
下列不属于为了“创建和谐校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师生成才为关键”的做法的一项是()
A.充分体现“人本”教育与“和谐”教育的思想,努力创造有利于师生成才的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校园人文内涵的教育功能。 |
B.学校育人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服务。 |
C.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聚集人才和重用人才。 |
D.和谐校园的创建最终应落实到师生的成才方面,和谐校园只是师生成才的手段。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创建和谐校园不但要顺应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而且要充分重视校园的和谐因素,注重人们利益关系的协调与默契,尤其要关注师生的成才愿望和要求。 |
B.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师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熏陶、营养和滋润,有助于愉悦师生的身心,活跃师生的思维,激发师生的灵感,完善师生的个性。 |
C.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能比较公正地调节着校园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确保校园处于协调、稳定、和谐、有序的理想状态,为师生成才提供了制度上的公平机制和助推作用。 |
D.教师对学生成才环境改善作用不太突出,关键是教育内容必须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关注教与学的和谐,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环节。 |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20分)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试各用一句话概述“横渠四句”中四句话的大意。(8分,每句2分)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2。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4分,每小题2分)
①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②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更需想象力罗志田
史学勿需想象力的看法素为非史学者所相信。钱锺书曾说:“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算不得考据;或者变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风的考据,所谓穿凿附会。”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这是“它的艺术的责任”。简言之,“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钱先生是读集部书的大家,今日也有人在发掘其史学方法。然而集部书中毕竟“文学”成分多些,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尤为钱先生最所擅长。
说史学勿需想象力的人认为,史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凡事能证实即可。不过,实证的基础是史料,而实际遗留下来的史料,可能不过是原初材料的千百万分之一。古代史不用说,研究近现代史的人,常觉史料繁多。然而真到了论证具体问题时,立刻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盖史料不足是任何史家始终面临的常态,有此不足之感,则立言或能不失分寸;那些每觉史料充足而勇于立言者,除表明自身的胆大敢言外,也婉转道出其尚未入流的消息。
明确了史料不足是常态,就需要重新思考史学之所能了。根据史料以实证的方式“考定已然”,恐怕只是史学的第一步。孔子曾说:夏殷之礼,吾能言之,杞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所谓“征”,一般的解释就是以史料证实之意。但不足以证实的,也还能有所“言”。这一点至关紧要,可惜过去的人不够重视。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是慎言,而非不言。
胡适就说:“历史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前者用以“严格的评判史料”,近于科学;后者则偏于艺术。正因“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有时“史料所含的意义往往不显露,这时候也须靠史家的想象力来解释”。
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史无明文,便以为实无其事。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史家亦然。若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历史就真正被割断了。后人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史料,但不意味着存留的史料就是过去的全部历史。用近代史学家蒙思明的话说:高明的史家,“不仅能够根据史料知道历史,更能由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
(选自2009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史学最需要想象力”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史家要能根据史料以实证的方式“考定已然”。
B.史料不足是常态,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要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
C.史家如果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就会真正割断历史。
D.史家要能根据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
2.本文以人物史学观点为论据见长。下面关于文中几种观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钱锺书认为,“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借此来批判史学的功能,进而否定了史学的价值。
B.孔子根据杞宋的历史难以充分证实对夏殷礼俗的理解,故虽能言而不敢轻言。作者据此倡导史家要如孔子那样无征不言,言必有据。
C.胡适强调史家须具备两种能力,但更加推崇“高远的想象力”。因为,“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需要想象补充。
D.蒙思明提倡“由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其目的并非要还原历史的原貌,而是更好地探寻历史规律。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史家也可以任意想象。
B.史料不足是任何史学家始终面临的常态,因此,史学家要勇于根据史料立言。
C.研究近现代史的人,常有被史料没顶之感,所以就不需要根据史料进行想象。
D.“史学之所能”既指“考定已然”,又指史家靠想象力去填补没有史料的空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一13题。(18分)
《中国的桃花文化》节选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丛《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已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倾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12.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天天》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文化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13.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当的是(3分)
A.“经世济用”的追求,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C.“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D.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