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②“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③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④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⑤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⑥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⑦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⑧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⑨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⑩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分析第⑨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效果。
大马士革剃刀
王方晨
老实街居民,历代以老实为立家之本。学老实,比老实,以老实为荣,是我们从呱呱坠地就开始的人生训练。生活在老实街,若不遵循这一不成文的礼法,断然待不下去,必将成为老实街的公敌。
可是,对刘家大院陈玉伋的遭遇,我们至今感到极为迷惑。
陈玉伋从外乡来,租了刘家大院两间房,开的是理发铺。他剃头走的完全是理发的老路数,按捶拿剃,干推湿剪,给人整得利落无比,钱却一分不肯多要。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没用电的。没用电,可是用人了呀。人喝了水,吃了粮,租了房,一站就大半天,力气工夫岂是白来?显然,此人够老实。
然而在我们的记忆中,最当得起"第一"的大老实,是左门鼻。
左家以前是民国时期莫大律师家的马夫,莫家去台湾前将大院赠予左家,然而,左门鼻多年来却不将莫家大院据为己有,而是将它维护成原来的样子,等候着莫家人回来。他在家开小百货店,说不准开了多少年。我们都爱来他家买东西,比别家便宜,有时候不赚钱,他也卖,他说店是开在自己屋,不像人家还得交房租。他是个光头,留光头的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自己给自己剃。和左门鼻朝夕相伴的,是一只叫"瓜"的老猫。
陈玉伋入住刘家大院和理发铺开张,左门鼻都去帮忙。小百货店没有人,没关系,从没丢过东西。陈玉伋的理发店开张不久,名声就传播了出去。特别是那些中老年街坊,非常喜爱他的手艺。最初来让陈玉伋理发的多是老实街的人,没出几日,附近街巷都有专门寻了来的。自然会有人向左门鼻子问路,左门鼻都热情指点:"您可问着了!前面就是。"
下午有段时间,小百货店总显得特别清静。左门鼻从店里往外望,不时看到理完发的人从陈玉伋理发铺里清爽爽走出来。不看倒还好,越看越觉得头上像生了虱,长了根根芒刺。左门鼻烦躁不安到天黑,就带了自用的那把剃刀,去找陈玉伋剃头。剃完头,他要把剃刀送给陈玉伋,算是理发铺开业的一份贺礼,而且,老实街来了陈玉伋,他还要自己给自己剃头,像是说不过去。陈玉伋迟疑地收下了。可两天后的晚上又还了回来,还给剃刀配了一个牛皮虾匣子,并告诉左门鼻说:"这是个大稀罕物,有一个外国名字,叫'大马士革剃刀'.这剃刀是乌兹钢,造这钢可是秘密。这刀是绝版的了,多少年来,我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那天眼拙,没看出来。君子不掠人之美,这样的好东西陈某人断不敢收。"左门鼻执意再送,老陈登门再还。这事很快被我们老实街的人传为佳话。
日子安宁如常。直到有一天,左门鼻的老猫"爪"被剃得光溜溜,像个怪物。
"谁能把毛剃这么光?从头到尾,耳朵眼儿里,脚爪缝儿里。呶,眼睫儿也给剃掉呢!"众人议论。
光身子老猫蜷缩着躲起来,被众人发现后在老实街上一路狂奔,坠河而死。我们觉得这简直就是老实街百年未有的耻辱。左门鼻追得气喘吁吁,还没赶到老猫落水之处,就走不动了。往地上一坐,看着流水,痛心疾首说:"爪,你就不能等我一等?你若为人,也是我这年纪,你就这样生生把我撇下!"
是谁让老猫蒙羞,也是让我们老实街居民蒙羞?能把一只猫剃得如此之光的,究竟是怎样一只魔手?我们一直都在猜测那个卑劣的凶手。似乎有巨大的隐忧如同阴云压在我们每个人头上。
老实街上最有资格为虐猫案充当判官的,是左门鼻。然而在虐猫案发生后的三天里,是左门鼻第一个踏入陈玉伋理发铺。他在那里剃了头,走到街上,好像从来没有什么猫不猫似的。但,从此陈玉伋常常一个人整天坐在冷清的店里,两臂下垂,好像两只受伤的翅膀,整个身子也像是被什么绳索紧紧捆成了一根芦柴棒。
一个月后,陈玉伋离开了老实街。临走前一天的深夜,他来到莫家大院请左门鼻给自己剃了光头。他回老家不久就去世了。
后来,老实街拆迁。一个捡破烂的老汉从莫家大院的废墟里翻捡到一只精致的小匣,里面是一把剃刀,刀刃上沾了根纤细优美的猫毛。
(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讲述老实街的左门鼻与陈玉伋两人围绕大马士革剃刀发生的故事。
B.剃刀是左门鼻与陈玉伋友谊建立和崩塌的见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C.陈玉伋离开老实街是因为他自己做了"不老实"的事,成了老实街的公敌。
D.小说结尾暗示给老猫剃光毛并想嫁祸、逼走陈玉伋的是莫家大院的左门鼻。
(2)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结尾关于"谁是虐猫真凶"的暗示似乎出人意料,但前文中已有多处铺垫。试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玉伋的形象。
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
唐朝、五代是椅子开始使用时期,但既使在贵族家庭,靠背椅等高型坐具也比较少见。在此之前,中国人只使用矮型坐具,如"胡床""连榻"。胡床即今天所说的马扎,可折叠,方便携带。连榻是可以同时坐几个人的狭长矮塌。总之,此时中国流行的家具,如餐桌、书案、坐塌,都是矮型的。进入宋朝,"高足高座"的椅子在民间也普及开来,自此,中国人从"席地而坐"的时代进入"垂足而坐"的时代。
高型坐具的普及,引发了改变中国人社会生活的连锁反应。比如,在流行矮足矮座家具时,大家围成一桌用餐很不方便,因此分餐制大行其道;而高桌高椅广泛使用之后,围餐就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了,因此合餐制渐渐取代了分餐制。
传统的社交礼仪也被改变。在只有矮型家具的先秦,人们在社交场合都是席地而坐,正式的坐姿叫做"跽坐",即双膝弯曲接地,臀部贴坐于足跟。此时,中国社会通行跪拜礼,因为跪拜礼是自然而然的,由跽坐姿势挺直腰板,臀部离开足跟,便是跪;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便是拜。这时候的跪拜礼,并无后世附加的贵贱尊卑之涵义,跪拜是相互的,是双方互相表达礼敬与尊重。
经秦火战乱之后,汉初叔孙通重订礼仪,加入了帝制之下君尊臣卑的内涵,诸侯百官"坐殿上皆伏抑首",所以刘邦感叹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不过,此时的跪拜仍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大家还是席地而坐。臣拜君,君虽不再回拜,却也要起身答谢。
到了高型椅子出现以后,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发生了改变,跪拜便带上了明显的尊卑色彩﹣﹣想象一下,从椅子上滚到地上跪拜对方,显然透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也因此,臣对君,除了极庄重的仪典,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宋朝人基本上都不用跪礼,通常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
从元朝开撕,御前奏闻时,大臣一律下跪。这一礼仪,跟元朝将君臣视为主奴关系的观念也是合拍的。
跪奏的制度为明朝所继承,凡百官奏事皆跪。朱元璋还变本加厉,规定下级向上司禀事,也必须下跪。
清代臣对君的跪拜礼更加奇葩,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为了避免因为下跪太久而导致膝盖受伤,清臣甚至发明了"高招":在膝盖部位裹以厚棉。练习如何跪拜也成了清代大臣的必修课,臣下如果跪得乖顺,则官运亨通。大学士曹振镛"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向他讨教秘诀,曹振镛告诉他:"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不但要跪,还要叩响头,一头触地,叩得越响亮越显示出忠心。
所以说,跪拜礼的变迁,绝不仅仅是礼仪流变,背后其实是时代精神蜕变的投影。清臣跪得那么殷勤、欢快,无非是士风的退化。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因为只有矮型家具,人们在社交场合都是席地而坐。
B.唐朝、五代开始使用靠背椅等高型坐具,但也比较少见。
C.宋朝之后,高足高座的椅子开始普及,中国人垂足而坐。
D.高型坐具普及之前,围餐不便,在我国分餐制非常流行。
(2)本文主要说明 。
(3)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俘至大都,蒙元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长揖不跪。根据本文简要分析,为什么文天祥"长揖不跪"?
记叙文阅读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
"我"的心理或表现 |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
回家 |
惊讶 |
① |
② |
力不从心 |
游刃有余 |
交流 |
羞愧 |
③ |
考试 |
④ |
挥汗如雨 |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4)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议论文阅读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如神助的境界。
(3)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
说明文阅读
中西礼节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 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 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
C.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文意思没有改变。
D.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餐时礼节的不同。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①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
②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