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刹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如图所示。之后,卫星在P点又经过两次“刹车制动”,最后在距月球表面200km的圆形轨道Ⅲ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刹车制动”,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上Ⅰ长 |
| B.虽然“刹车制动”,但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上Ⅰ短 |
| C.“嫦娥一号”在P点的线速度大于Q点的线速度。 |
| D.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P点时加速度小于沿轨道Ⅰ运动到P点(尚未制动)时的加速度 |
静电喷涂是利用高压静电电场使带负电的涂料微粒沿着电场相反的方向定向运动,并将涂料微粒吸附在工件表面的一种喷涂方法,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忽略运动中涂料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粒的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静电喷涂机与被喷涂工件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在运动中的涂料微粒所受电场力增大 |
| B.涂料微粒的运动轨迹仅由被喷涂工件与静电喷涂机之间所接的高压电源决定 |
| C.在静电喷涂机水平向左移动的过程中,有两个带有相同电荷量的微粒先后经过被固定的工件右侧P点(相对工件的距离不变)处,先经过微粒的电势能较大 |
| D.涂料微粒在向被涂工件运动的轨迹中,在直线轨迹上电势升高最快 |
如图所示,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速度一时间(v-t)图线。已知在tl时刻b车追上a车。由图可知
| A.在时刻t2,两车再次相遇 |
| B.在tl到t2这段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
|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少后增大 |
| D.在tl到t2这段时间内,两车之间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 |
如图所示,将一电动势E=1.5V,内阻r=1.0Ω的电源和粗细均匀的电阻丝相连,电阻线长度L=0.297m,电阻R=99Ω,电容C=0.2μF,当滑动触头P以4×10—3m/s的速度向右滑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容器C充电,流过电流计G的电流方向为a→G→b |
| B.电容器C放电,流过电流计G的电流方向为b→G→a |
| C.每秒钟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压减少量的0.02V |
| D.流过电流计的电流是4×10-3mA |
空间中P、Q两点处各固定一个点电荷,其中P点处为正电荷,P、Q两点附近电场的等势面分布如图所示,a、b、c、d为电场中的4个点,则()
| A.P、Q两点处的电荷等量异种 | B.a点和b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
| C.c点的电势低于d点的电势 | D.负电荷从a到c,电势能减少 |
图为一电路板的示意图,a b c d为接线柱,a,d与220V的交流电源连接,ab间bc间,cd间分别连接一个电阻,现发现电路中没有电流,为检查电路故障,用一交流电压表分别测得b,d间及a,c两点间电压均为220V,由此可知()
| A.ab间电路通,cd间电路不通 | B.ab间电路不通,bc间电路通 |
| C.ab间电路通,bc间电路不通 | D.bc间电路不通,cd间电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