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讯爆炸时代》,完成小题。
资讯爆炸时代
①这无疑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今天一份《纽约时代》上的内容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的还多;可用的资讯平均每4年就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正排山倒海般涌现,人们已经被迫经年累月沉浸其中。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加码的信息,在自以为更加自由的同时,却更加被塑造。资讯改变着我们的认识,甚至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②我们总读不完堆积如山的书刊,我们总对一些新事物一知半解。为了在竞争中生存,甚至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被迫追赶每分钟都在膨胀的知识,但我们的脚步总追不上周围的变化。
③在浩瀚的资讯面前,我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精神焦虑,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害怕在如潮的资讯中灭顶,害怕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
④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
⑤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准备的。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的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⑥我们摄取新的资讯,是为了将其组合到旧有的经验中去,获得更佳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全面否定对自我的认识。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资讯,如果不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果不加分析、理解、取舍而“照单全收”,必将造成资讯对你的严重伤害。富兰克林说:“一个饱读诗书的蠢材,往往比一个无知的蠢材更蠢。”
⑦我们完全可以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附庸风雅,也没有必要贪多求全。在资讯的大海里,如果你想做海绵,企图吸干所有的海水,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如做快乐的游鱼好了,自由地吞吐海水,汲取所需,摒弃所废。
⑧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分析文章①-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说说第⑦段中提到的“自己的方式”具体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鼎湖山听泉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句子。
①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联系全文看,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做一朵有思想的雪花
孙守名
①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着北国的大地,一朵玲珑剔透的洁白的雪花曼妙地飘舞在毫无遮拦的天空。在挤挤挨挨飘弋的过程中,她忽然有了某种渴望。渴望弄清自己的前生、今世和未来,渴望了解所有与自己有关的诸多事情。这朵来到尘世的雪花,在这个灰沉沉的午后,忽然有了某种思想。
②我从哪里来?这个深邃而又穿越古今的哲学命题,让小雪花望着并不遥远的前方伤透了脑筋。凛冽的寒风,虚无飘渺的水汽,浩瀚无边的天空,都与自己有着某种渊源,他们是不是我的前生?小雪花幽幽地思索着。如若没有他们,我就不会来到这个永恒的尘世,尽管,世上有我,也许是种必然或偶然。如此说来,应该向他们奉献出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把与生俱来的感恩,作为我美好生命的开始吧。
③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我们的这朵聪明伶俐的小雪花思考的第二个充满诱惑的问题。所有的雪花都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梦想在五彩缤纷的宇宙间,展示出自己绚烂多姿的生命。我呢?要飘向何方?是冰封千里的北国,还是温润如春的南方?是壁立千仞的高山,还是尘封千年的大海?是征战疆场的游子铁甲,还是相偎相依的恋人肩头?是虬枝苍劲的古树枝干,还是枯萎凋零的白草叶间?
④是啊,多想飘落在一个充满着幸福和梦幻的地方。行走街头的流浪艺人会凝视着我,弹奏出无与伦比的高山流水;失意惆怅的诗人会披着蓑衣踯躅于江边,吟唱出绝妙的诗中华章。落在饱经风霜的老人的柴担上,幻化出世事的沧桑;落在聪慧灵秀的姑娘的新衣上,凝结成爱情的美妙。落在即将破冻的江河上,做一场春天的大梦……
⑤飞扬,飞扬,我自有我的快乐和梦想。小雪花张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她要找一处静洁的地方,停下来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找啊,找啊,她知道,只有不停地去寻找,幸福才会降临到身上。她不屑那些随波逐流的伙伴,讨厌那些取媚献谄的雪花。她歪着脑袋想着这些令她愉快的事情,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那些精心打扮将自己做成七角八棱的同伴只想博得别人的灿然一笑,哪里会有这种思想者的神奇?
⑥有梦想才有希望。在飘飞的过程中,她不断地调整着方向。要做就做一朵有理想的雪花,她兴致盎然地想着。飞过耸入云霄的高楼,飞越凌乱古旧的城墙,飞向理想的所在。她寻找啊寻找,就是要找寻那处有梦想的地方。
⑦她真的不想看到簇拥着的难民,朝着同一方向艰难地爬行;不想看到残垣断壁下零零散散的鸽子,苦苦地挣扎着找不到温暖的阳光;不想看到污浊的雾气飞舞在一座座城市的上空,不想看到光秃秃的山岭上毫无诗意的清冷;不想……
⑧小雪花好想大哭一场,为这个阴沉沉的午后毫不轻松的思想。但,她马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因为,她分明看到自己的理想就要实现。一只小白兔悄悄从房子里钻出来,站在雪地里,抬头仰望着天空,好像在期盼着什么。她一定在等待着我的到来,快乐的雪花飞舞着,展开轻灵的翅膀,飞向自己洁白纯美的世界……
⑥真美啊!有了思想的小雪花飞过树的枝头时,由衷地赞美道,她从即将萌动的枝杈间分明看到春的气息。尽管生命短暂,但我要将所有的美丽馈赠给人间,让所有的生命感受到我的存在,感受到温暖和美好!雪花飞啊飞,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⑩人何尝不是这样?来到世间,历经几十个春夏秋冬,然后又回归到永恒。追求幸福,多留给人间一些美好,才不枉做一回真正的大写的人。做一朵有思想的雪花吧……请仿照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
我呢?要飘向何方?是冰封千里的北国,还是温润如春的南方?是壁立千仞的高山,还是尘封千年的大海?是征战疆场的游子铁甲,还是相偎相依的恋人肩头?是虬枝苍劲的古树枝干,还是枯萎凋零的白草叶间?……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一朵有思想的雪花,“有思想”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文章通篇用第三人称,但中间部分改换成了第一人称,这种人称的改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通读全文,你认为,选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选一处加以赏析。
读了文章,你从有思想的小雪花身上会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对选文中“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都是使人快乐的。 |
B.痛苦和快乐只在于你对一件事的看法,而不是这件事本身。 |
C.心态决定你对某件事的看法。 |
D.所做事情的苦与乐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 |
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职业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 |
B.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 |
C.做事专一,心无旁骛。 |
D.发展想象力,得物外之趣,领略工作中的乐趣。 |
本段文字没有运用的一项论证方法是
A.引用论证 | B.举例论证 | C.归谬论证 | D.道理论证 |
这段文字对语言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通俗浅显,准确周密。 | B.含蓄典雅,闲适自然。 |
C.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 D.论证条理,生动有力。 |
(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文中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点现象”指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C.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
D.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三种“事实”及有些人的“慨叹”。 |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中的“有人慨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号召国人找回曾有的自信力。 |
B.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 |
C.批评那些失掉自信力的人。 |
D.表明自己不再仰人鼻息。 |
这段文字采用的批驳方式,正确的一项是
A.直接批驳敌论点。 |
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 |
D.间接反驳。 |
文中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引用 | B.表强调 | C.表特殊称谓 | D.表讽刺否定 |
从选文看,下面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利如刀。 | B.感情色彩浓。 |
C.讽刺意味强。 | D.幽远隽永。 |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从选文看,安排吃牡蛎一情节的主要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
B.让故事的内容真实可信,不是虚构。 |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
文中的“我”叫若瑟夫。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好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人称很适合于抒情、议论。 |
B.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
C.这是“我”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写真实可靠。 |
D.因为“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所以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主旨。 |
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已经认出是于勒,但仍存一线希望,想让丈夫向船长打听证实。 |
B.此时的母亲慌乱、惊恐。 |
C.此时的母亲已经有了警惕,怕被于勒认出来。 |
D.母亲确认那不是于勒,所以让父亲跟船长打听。 |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 |
B.几种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
C.“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从全文看,“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 |
D.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外貌描写,作者善于从外貌描写上下工夫,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