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议论文《要有点人情味》,回答小题。
要有点人情味
①“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如是说。这是70年前的箴言,流传至今而不被磨灭,定有可取之处。新的时代,忙碌的生活节奏,常使人情变得淡漠,而淡漠之后,人们却不禁想起那份最古朴的感情:人情!于是人们不禁呼唤着“人情味”的归来。
②科技革命一次一次地把人类推向文明。不可否认,现代而进步的机器电子文明使我们的生活愈加地舒适与便捷。有了电脑,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已不是神话。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和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有了E-mail,有了特快专递,有了可视电话。世上已不复飞鸿与尺素的浪漫和温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步步扩大,扩大到已不是“一米线”礼貌的范畴。诚然,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距离产生美感”。但,太过遥远一切都不在视线内,一片空茫,何来美感?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新式公寓的封闭性,给芸芸众生划定的范围,看似宽大舒适,其实,却失去了许多与旁人交流的机会,天天与邻居擦肩而过,却不知彼此的姓名,乃至当遭遇灾难,如失窃、失火却因相互陌生而置若罔闻。人情淡漠至此,这些所谓的“家”不过是新一代的“鸽子笼”,不似四合院的温情,不如弄堂的亲切。
③人,生来需要友谊,需要关怀,需要慰藉,需要交流,需要宣泄。物质文明并不代表一切。德莱塞的《欲望三部曲》早就揭示了人情淡漠与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渐渐泯灭的过程。甚至19世纪的巴尔扎克,也替我们描摹出一幅金钱维系一切人际关系的画面。我无法想像,我们真的会存活于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也不想成为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一切的人都带着面具:领导严肃,下属恭敬,邻居不亲,兄弟不友,朋友无谊……难道,真的让我忘记你的脸,只因人情好似云烟?幸好,现实还存有一些温情: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相濡以沫,而一个个文明小区的涌现,希望工程的浩大影响,以及中华骨髓库的建立……这一切,预示着“人情味”的回归。
④并不是只有田园阡陌、男耕女织才是人情的表现,现代的城市,虽然是由钢筋水泥堆筑成的,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人情就离我们不再遥远。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请说说你是怎样找出这一论点的?
作者的论述思路十分明晰:首先阐述 ;进而探讨“人情味”冷漠,甚至泯灭的原因,预示着“人情味”的回归;从而得出结论: 。
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与朱光潜先生的话,试分析这些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有关于勒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于勒被打发到美洲后,写信给自已的兄弟菲利普说能够给他们一大笔钱还债,被菲利普夫妇当作“福星”。但后来在去哲尔赛岛上的游船上,菲利普夫妇见到沦落为穷水手的于勒后,竟赶紧躲开不见。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桐花席慕蓉
四月二十四日
①长长的路,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的山冈。不知道何处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说出这十年二十年间种种无端的忧愁。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
四月二十五日
②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的山冈。在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场极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着储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相互传告着的,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③四月的风拂过,山峦沉稳,微笑地面对着我。在它怀里,随风翻飞的是深深浅浅的草叶,一色的枝柯。
④我逐渐向山峦走近,只希望能够知道它此刻的心情。有迷糊的低语穿过林间,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一种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
五月八日
⑤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⑥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⑦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⑧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⑨雪白的花荫与曲折的小径在诗里画里反复出现,所有的光影与所有的悲欢在前人枕边也分明梦见,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里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
⑩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拥入怀中,我所渴盼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现,在它怀里,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
五月十一日
?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
⑿在转身的那一刹那,童话正不断不断地落下。我心中紧系着的结扣慢慢松开,山峦就在我身旁,依着海潮依着月光,我俯首轻声向它感谢,感谢它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月。由此前去,只记得雪白的话一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五月十五日
⒀桐花落尽,林中却仍留有花落时轻柔的声音。走回到长长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谁印证这一种乍喜乍悲的忧伤。
⒁周遭无限沉寂冷漠,每一颗树木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我回首依依向它注目,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山峦静默无语,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渐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记了开花时这山间曾有过怎么幼稚堪怜的激情。
⒂我只好归来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像它一样也把这一切逐渐忘记。可是,为什么在漆黑的长夜里,仍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纷纷飘落的声音?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
⒃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的轻轻飘落。
(摘自席慕容《写给幸福》).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根据文章,请说说④段画线句子中的 “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究竟指的是什么?
.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整个过程中都和山岗有对话,文中的山岗,博爱、睿智,但什么都不告诉你,只以他最宽宏的胸怀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且遵循时间的规则,不后悔不挽留一切过去的东西。所以也可以将文中的山峦看成生活本身。 |
B.文章是以空间为线索,分割并连贯章节的。 |
C.从题目看,本该是写桐花,但主要笔墨并没有放在描写桐花的形态上,而是用一种近乎诗的构思来表达她对生活的感想,所以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
D.“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利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句中作者认识到桐花的美必定曾被历史上许多人欣赏过,赞美过,为桐花所接受的珍爱并不独属于自己而感到嫉妒和失落的,矛盾地表现了作者对桐花的热烈的爱。 |
.请品味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第⒂段作者写到:“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所理解的理由?
.一双慧眼,一颗善感的心会将生活中的美捕捉、放大,在景美如画的一中校园里放慢你匆匆的步伐,也许是一棵树,或许是一片草,或许……就在某个瞬间你发现了生命的、生活的真谛或是奥秘,请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我们分享那片景和那一刻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给它一个攀爬的理由张丽钧
①秃的墙,没有看头。便有邻居建议,干脆,咱种些爬山虎吧,不消两年,这墙就全绿了。
②爬山虎是一种皮实的植物,很容易活。“压条”后,叶子打了两天蔫儿,但一场雨过后,打蔫儿的叶子下面就冒出了红褐色的新芽。
③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应该没有悬念了,墙在侧,“虎”善爬,听凭它们由着性子去编织美丽故事好了。
④然而不然。爬山虎竟然背弃了那墙,毫无章法地爬了一地。
⑤“怪了!这些爬山虎的‘虎气’哪里去了?怎么跟地瓜秧一个脾性了?”一位邻居讶异地说。
⑥我们请来了生物老师。他告诉我们说,墙面太光滑了,爬山虎卷须上的粘性吸盘无法吸附在上面,要将墙弄成麻面才行。
⑦说干就干。我们借了电钻,开始兴致勃勃地破坏那墙面。
⑧经过小半天的奋战,墙体变得面目全非了。我们又不辞辛苦地拉来水管,冲净了那蒙在爬山虎叶子上的白灰,又将那长长的爬山虎藤条一根根塔到墙上的花窗孔中,然后正告它们道:“这下,你要是还不爬,可就没有道理啦!”
⑨居然,它还是不爬!
⑩生物老师又来了。他挠着头皮说:“可能是原先生出的粘性吸盘已经过性了,也就是说,它们在最适合找到攀附物的时候没能找到攀附物,吸盘就在藤条上干枯了;而藤条顶端嫩芽上新生的吸盘又无力带动那么沉重的一根藤条,所以,这爬山虎就难往上爬了。”
⑪看着匍匐一地的爬山虎,我们万分沮丧。
⑿以为只能这样了——新的藤条从根部滋出后,张开眼,欣欣然发现旁侧已有我们殷勤打出的适于攀爬的墙面,于是欢呼着,将卷须上小小的吸盘快乐地吸附于墙面,开始了傲视前辈的向上奔跑;而匍匐的藤条只有怨恨地委身地面,看别人飞翔。
⒀清晨,我照例路过那面令人纠结的墙去上班。却见一位父亲带着一个男孩在那面墙前忙碌。再仔细看时,我惊叫了起来。——天!那父子俩居然在用透明胶条一根根往墙上粘那藤条!他们已经粘了十几根了。丑陋的墙,被漂亮的绿藤装饰出诗意。
⒁我对那父亲说:“你真行啊!太有创意了!”那父亲嘿嘿一笑说:“不是我,是我儿子想出的办法。跟咱们一样,他也在暗暗为这些爬山虎用力啊!看它们实在爬不上去了,他就说:咱们帮它们爬上去,这样,后长出的藤条借着老藤条往上爬,会更容易些……”
⒂如今,那面墙已经被深深浅浅的绿所覆盖,大概很少有人想起这一墙爬山虎初始的故事了吧?而我却不能忘怀。每次走到这里,我都忍不住驻足。我思维的卷须上生出一个个小小的吸盘,有自嘲,有自省,有自警,有自励。作为一名教师,我问自己,我是否给了每一株怀有向上热望的爬山虎一个攀爬的理由?当理想的藤条在现实面前怆然仆地,我能否像那个可爱的男孩一样,不沮丧、不懊恼、不怨艾,智慧地拿出自己的补救方案,将一根根自暴自弃的藤条抬举到梦的高度?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12期).文中爬山虎为什么会始终攀爬不上那面墙,匍匐一地?
.为了让爬山虎能顺利的爬上墙,人们先后尝试了哪些努力?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部分的含义。
(1)“听凭它们由着性子去编织美丽故事好了”。
(2)将卷须上小小的吸盘快乐地吸附于墙面,开始了傲视前辈的向上奔跑;.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小男孩和他的父亲各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第⒂段画线部分告诉我们,小男孩给了作为教师的作者怎样的启迪?(4分)
现代文阅读
往天空写字
谢汝平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手机》,因其精彩的情节、出色的表演以及非常贴近生活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电视剧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儿时的严守一和张小柱拿着废矿灯,往天上写字。张小柱写的是:娘,你不傻;严守一写的是:娘,你在哪儿?据说字迹能在天上停留五分钟。而当严守一家庭与事业都遇到挫折时,又恰逢其作为心灵归属象征的奶奶离开人世,办完丧事的那天晚上,夜特别黑,伸手不见五指,严守一拿着手电筒往天上写:奶,想跟你说话。那字迹在天上,整整停留了七分钟。看到这里,让作为观众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为了打破沉闷而伤感的气氛,我跟一起看电视的妻子和儿子说,小时候,我也经常用手电筒往天空写字。儿子对我的话非常感兴趣,追问我在天上都写了什么字。我一下子愣住了,虽说小时候经常用电筒往天上照,那也只是一种好奇,是对遥远夜空感到神秘而已,在记忆里虽然经常出现往天空写字的情景,但写了什么字却真的记不得了。儿子对我的回答感到很不满意,非得我好好想想到底写了什么?妻子对我小时候的事情也产生了好奇,与儿子一唱一和,非得让我回忆写了什么。
于是,我的记忆回到了小时候,夏天的夜晚,同小伙伴们一起疯玩,用手电筒去捉知了、掏麻雀,闲暇的时候就会一起用电筒往天上照。看着笔直光柱射往漆黑的天空,光亮消失在遥远的地方,感到天空太神秘,而自己太渺小,心中更多的是恐惧和迷茫。在这种心境下,几个人便晃动手电,让手中的光柱像一把剑一样,互相追逐与砍杀,俨然每个人都成了手握利器的英雄,心中才略微好过一些。后来,我们便往天空写字,我终于想起每次写的似乎都是阿拉伯数字“123456789”,不为别的,就是这几个数字写来顺手。儿子知道答案以后,显得很失望,问我,难道当时就没写点别的,就像严守一张小柱一样,他们写的字是那么的感人。
我的确没有写过别的,不仅在天空写字,就是有时用树枝在沙滩上写字,或者调皮时撒尿在雪地上写字都是写的阿拉伯数字,看样子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人而已。看着儿子失望的样子,我反过来问他,假如你在天空写字,会写什么呢?儿子听了我的话,思索了一会,然后拿来手电筒,透过窗户,认认真真地往天上写起来。沿着手电筒的光柱,看着儿子一笔一划写的是:我爱爸妈。那字迹在天上亮了很久,仿佛永远都不会消失,那一刻,我和妻子的眼睛都湿润起来。.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挫折 ()不禁()闲暇()略微().请从修辞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精妙之处。
几个人便晃动手电,让手中的光柱像一把剑一样,互相追逐与砍杀,俨然每个人都成了手握利器的英雄。.在文中,作者追忆了小时候,夏天的傍晚“同小伙伴们一起疯玩”时的情景。那时的孩子们都用手电筒来做什么?请简要列举出来
.当与小伙伴们一起用电筒往天上照时,“我”看到了什么?内心的感受如何?
.“我”把当时的想法告诉了儿子,“儿子知道答案以后,显得很失望”儿子为什么会失望?谈谈你的理解
.“那一刻,我和妻子的眼睛都湿润起来。”一句与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从文中的这两处来看,让作者有如此行为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随着科技的进步,满街早已灯火通明,用手电筒在天空写字,相信你不但没玩过,恐怕也没想过。除了文中几个人在天空写的字外,如果让你也在天空写字,你会写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率真孔子
张期鹏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地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近,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 “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读完全文,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请简要概述。
、从文章的第三、四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你读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思想?(4分
)、作者写到孔子到齐国劝说齐景公的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
、孔子一生中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教育方法有哪些?请概述两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善大爱
母亲常常告诫我们:看见人家的墙要倒,如果不能扶起来,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喝粥,你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不吧唧嘴巴发出声音炫耀,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过断桥,如果你不经过,但提醒一声也是善良。
这些话是朴素的,如同泥土,却厚德载万物;这些举动是细小的,如同白雪,颗粒晶莹衬高洁。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见别人践踏规则和公德,如果你无力抵抗,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一只小鸟受伤,如果你不能治疗,但能把它轻轻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身为人师,如果不能满腹经纶,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建筑一座高楼,如果不能建成丰碑样板,但不偷工减料,保持自警的心,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也是一种善良。
这些,都是小小的善,就像在夕阳下随风缓缓流动的金色沙粒,尽管渺小,但它们流动的弧线却能交相辉映出晚霞中最美的波纹;这些小善,其实很简单,琐碎而又平常,世俗而又平凡,仅仅是付出那么一点点举手之劳,恪守那么一点点人生底线,容忍那么一点点小过错,保持那么一点点廉耻之心,秉承那么一点点古老传统即可。这些小善,宛如寒冬墙角的朵朵腊梅,唤起我们内心的希望,让我们对温暖的春天保持信仰和力量。
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古人还说“从善如登,从恶如蹦”,这些小善是一种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如同台阶,一步一步把做人的美德送往高处;那些小恶,亦如隐藏在雪山中的一两块小石头,只要关键部位稍微有所松动,就能乘着歪风导致整座雪山的坍塌,心灵底线的溃烂。
生活常常是这样,有时候你对一个人做十件善事,他不一定记得住,但是只要你有一件恶举,他或许就记住了你。这是本性使然。所以,一个人若要改变自我形象,当从改变内心开始,积累小善成大善;树立口碑,当从戒恶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即是此理。
乾坤朗朗,芸芸众生,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生活的每时每刻与身边的人事、草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偶然和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这样说,看得见的小善,是让自己活得快乐的一种涓涓细流,也是让身边的人活得无忧的一种社会责任。自我的小善产生的小快乐,常常带动了周围世界的快乐,而周围世界的幸福也渲染和扩大了我们个体的幸福。
小善是一种爱的衍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涟漪。善良,其实很简单,如同最简单的那道数学题“1+1=?”,在不同的心灵世界就能产生不同的答案,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每个人付出一份小善,我们就能得到多于两份的爱以及这些爱所散发出来的独特光辉。、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的观点(也可以用文中的话回答)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作者提倡“小善”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