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契诃夫作品《合二而一》,回答小题。
您不要相信那些犹大,那些变色龙!在我们这个时代,失掉信心倒比失掉旧手套还容易。我就失掉了信心!
那是一天傍晚。我坐在公共马车上。我是个地位很高的人,不宜于搭乘公共马车,不过这一次我穿一件肥大的皮大衣,可以把脸藏在貂皮衣领里。再者,您知道,坐这种马车可以省点钱。……尽管时间很晚,天气很冷,车厢里却坐满人。谁也没认出我来。貂皮衣领使得我成了incognito①。我坐在车上,时而打盹儿,时而打量乘客……“不,那个人不是他!”我瞧着一个身材矮小、穿着短小的兔皮大衣的人,暗自想道。“那不是他!不,那就是他!就是他!”
我暗自想着,相信了,却又信不过我的眼睛。……那个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非常像我办公室里的一个工作人员伊凡•卡皮统内奇。……伊凡•卡皮统内奇是个身材矮小、猥琐而窝囊的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为了拾起别人掉在地下的手绢,为了给人拜年拜节而已。他年轻,然而脊梁已经弯成弓形,膝盖老是往下弯,手上肮里肮脏,手心恭敬地贴紧裤缝。……他的脸似乎被房门夹痛,或者被人用湿抹布揍了几下。那张脸无精打采,一副哭丧相。谁瞧见他,都想唱《松明》这首歌,心里不好受。他一看见我,就索索地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倒好像我要把他吞下肚去,或者活活杀死似的。每逢我责备他,他总是呆若木鸡,四肢颤抖。
比他更卑贱、沉默、渺小的人,我还没见过。就连比他更安分的动物我也没见过……
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使我强烈地联想到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跟他一样嘛!只是这个矮子不像那个那么伛偻,也不显得窝囊,反而举止随便。最可气的是他在同邻座的乘客谈政治。全车的人都在听他讲话。
“甘必大②死了!”他说着,不住转动身子,挥舞胳膊。“这在俾斯麦倒正中下怀。要知道甘必大很精明!他会同德国人打仗,要德国人拿出赔款来,伊凡•玛特威伊奇!因为他是天才嘛!他是法国人,然而他有俄国人的灵魂。很有才能!”
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等到售票员拿着车票,走到他跟前,他才不再谈俾斯麦。
“为什么你们的车里这么黑?”他对售票员发脾气说。“你们没有蜡烛还是怎么的?怎么会乱成这样?可惜没有人来教训你们!要是在国外,你们早就挨骂了!乘客不是为你们服务的,应该是你们为乘客服务!见鬼!我不明白长官大人们对这种事会怎样看!”
过了一分钟,他要求我们大家都挪动一下。
“你们挪动一下,让出地方来!我跟你们说话呐!给这位太太让出个位子来!你们要有礼貌!售票员!到这儿来,售票员!你们收了钱,要给人找位子嘛!这太可恶了!”
“这儿不准吸烟!”售票员对他嚷道。
“这是谁不准?谁有这个权利?这是侵犯自由!我不容许任何人侵犯我的自由!我是自由人!”
嘿,这个畜生!我瞧着他的嘴脸,不相信我的眼睛了。
“不,这不是他!不可能是他!他不懂‘自由’和‘甘必大’之类的字眼。”
“不用说,这儿的规矩妙得很!”他丢掉纸烟,说道。“跟这些先生一块儿生活简直要命!他们拘泥形式,死抠条文!形式主义者,庸俗之辈!他们要把人活活地憋死!”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听见我的笑声,对我瞥一眼,嗓音颤了一下。他听出我的笑声,大概也认出我的皮大衣了。一刹那间,他的背脊弯下去,脸上顿时露出一副哭丧相,说话声停住,胳膊耷拉下去,手心贴紧裤缝,腿发软。他的模样立刻全变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这个人就是伊凡•卡皮统内奇,就是我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他坐在那儿,把小鼻子藏在兔毛里。
这时候我瞅着他的脸。
“这个猥琐而窝囊的小人物,”我暗想,“难道能说出‘庸俗之辈’和‘自由’之类的字眼?啊?难道有这种事?是的,他居然说出来了。这种事没法叫人相信,然而又是真的。……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经历过这样的事以后,看你还相信不相信这些变色龙的可怜相
我是再也不相信了。得了吧,你骗不了我!
【注释】①incognito:拉丁语,隐姓埋名的人。②甘必大(1838-1882):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内阁总理。
小说主要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根据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请说出你对文中划线句中“变色龙”的理解。
分析第一小节中“我就失掉了信心”中的“失掉信心”的深刻含义。
作者将小说中的“我”设计成一个“地位很高的人”,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
本文中的主人公和《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在性格上都有善变的特点,但两个人的善变是一样的吗?作者对待这两个人的态度也一样吗?请作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放学
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用车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放学四十五分钟之后,她打电话给米夏儿——米夏儿是锡兰和德国的混血儿,安安的死党:
“米夏儿,安安还没到家,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我们一起离开教室的呀,我到家,他跟克利斯就继续走啦!”米夏儿声音嫩嫩的。
妈妈紧接着打下一个电话:
“克利斯,你已经到家了?那安安呢?”
“我们一起走的呀!我到家,他就跟史提方继续走啦!”
看看钟,距离放学时刻已经近乎一个小时。妈妈虎着脸拨电话:
“史提方,你也到家了?安安呢?”
“不知道哇!”史提方是个胖孩子,嘴里模糊不清,好像正嚼着东西,“我到家,他就自己走啦!”
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正准备出门巡逻,门铃响了。
安安抬头,看见母亲生气的脸孔,惊讶地问:“怎么啦?”
“怎么啦?”妈妈简直气结,“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
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
“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了什么?”
“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
妈妈有点气短;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可是十五分钟的路怎么会用掉七十分钟?
“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你晚到妈妈害怕,懂吗?”
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好吧,洗手吃饭吧!
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十一点半,钟敲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地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都是男生,安安不跟女生玩的),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十一点四十五
经过一个庭院深深的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地撤退。妈妈看看手腕,十二点整
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的在研究地面上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廿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
妈妈很辛苦地等着。十二点十五分
史提方转弯。再见再见,明天下午我去你家玩。
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
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
安安住脚。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
Oh,My God!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塑料……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
十二点廿五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那是米勒太大的家,安安停下来,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矮篱外,他们彼此用晶亮圆滚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选自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删改。)
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看见安安忙着做了哪些事?按照下面的提示作简要概括。
⑤望松鼠
仔细读下面这个句子,结合带点的词句体会当时的情境,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出安安的特点的。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矮篱外,他们彼此用晶亮圆滚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文章前后两部分都强化了时间,但在交代时间的方式和效果上有所不同,请细读文中加点的部分,试作具体分析。
如果你打算将此文推荐给你的父母,你觉得文中这位妈妈对孩子的关爱有哪些可取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忽略真实世界的存在,转而沉迷于小小屏幕中的虚拟世界?应该说,“低头族”是科技发展与人性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7年起,全球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的3G时代,移动网络速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促进了3G手机终端的迅猛发展。于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引领了一场通讯革命,与此同时,新型社交媒体与移动终端紧密结合,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急剧缩短。
移动网络和终端软硬件的发展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应酬、聚会所占据,剩下的只有零散的时间。而移动终端上碎片化的信息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其社交功能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愿望,也为自我展示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然而,“低头族”的种种表现已经显现出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作用。
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此外,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与手机外的众生沉默,反差强烈。可能谁都有过因为玩手机将别人或被别人晾在一边的经历。
如何看待“低头族”的兴起呢?应该说,这种现象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文/王稀君,选自《国际先驱导报》,有删节。)
文章围绕“低头族”讲了四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描摹“低头族”的典型特征。 B.分析“低头族”的形成原因。 C.揭示“低头族”的社会危害。 D.呼唤“低头族”要正视现实。

作者认为“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下面表述符合作者最终表达意图的一项是

A.错过了身体健康,出现头痛、眼疲劳、颈椎病等健康问题。 B.错过了对自身的控制力,生命安全存在隐患。
C.错过了心理健康,出现对手机的心理依赖,情绪焦虑。 D.错过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和美好,人与人的心灵之间产生了距离。

“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下面案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

A.旧金山轻轨车厢里发生的一起枪击案,警方调出当时的监控录像显示,车厢内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突然掏出手抢不停挥舞,可就站在他身边的几名乘客由于只顾低头忙着玩手机和平板电脑,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存在,直到该名男子最后勾动扳机酿成命案。
B.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位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发布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
C.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低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鸣笛声都没听到,行驶过来的火车贴身而过,男子受惊倒地,幸好没有受伤。
D.湖北十堰一名17岁女生与同伴外出聚餐时,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却不幸一脚踩空,跌入十五六米深坑不幸身亡。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天使的礼物(刘继荣)
⑴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⑵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⑶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⑷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⑸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⑹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⑺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⑻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⑼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⑽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文章第⑻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心里想对儿子说些什么?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可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答)?文章主要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这“痴”?
“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细雨梨花(李琛)
①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②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
③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了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竞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④车到梨乡,只见濛濛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A)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⑤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B)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⑥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被揉碎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一不小心,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呵,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唐代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吊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与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⑦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望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茏,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本文写的是春天的梨花,你能联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哪两幅图?
阅读文章④—⑤段,请简要概括梨花的特点。(至少三点)
请从画线的A、B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进行简要的赏析。
托物言志是散文中常见的手法,此文中作者借写梨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查问 [俄国]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诺,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土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信墨水不致滴下来,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沃尔迪烈夫过一分钟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嗽一嗽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表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文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为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
“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①……”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呢?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陪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个不住鞠躬,陪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踪了。……
“哎,这些人啊,②……”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
阅读这篇小说,解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文中三次写“一只苍蝇”所起的作用。
     
(2)根据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分别补写出①②处省略号的内容。(每处不少于20字)

赏析文中画曲线部分的场景描写。
     
小说以“查问”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请自选两处作简要赏析。
     
结合文中“文官”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社会的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