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契诃夫作品《合二而一》,回答小题。
您不要相信那些犹大,那些变色龙!在我们这个时代,失掉信心倒比失掉旧手套还容易。我就失掉了信心!
那是一天傍晚。我坐在公共马车上。我是个地位很高的人,不宜于搭乘公共马车,不过这一次我穿一件肥大的皮大衣,可以把脸藏在貂皮衣领里。再者,您知道,坐这种马车可以省点钱。……尽管时间很晚,天气很冷,车厢里却坐满人。谁也没认出我来。貂皮衣领使得我成了incognito①。我坐在车上,时而打盹儿,时而打量乘客……“不,那个人不是他!”我瞧着一个身材矮小、穿着短小的兔皮大衣的人,暗自想道。“那不是他!不,那就是他!就是他!”
我暗自想着,相信了,却又信不过我的眼睛。……那个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非常像我办公室里的一个工作人员伊凡•卡皮统内奇。……伊凡•卡皮统内奇是个身材矮小、猥琐而窝囊的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为了拾起别人掉在地下的手绢,为了给人拜年拜节而已。他年轻,然而脊梁已经弯成弓形,膝盖老是往下弯,手上肮里肮脏,手心恭敬地贴紧裤缝。……他的脸似乎被房门夹痛,或者被人用湿抹布揍了几下。那张脸无精打采,一副哭丧相。谁瞧见他,都想唱《松明》这首歌,心里不好受。他一看见我,就索索地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倒好像我要把他吞下肚去,或者活活杀死似的。每逢我责备他,他总是呆若木鸡,四肢颤抖。
比他更卑贱、沉默、渺小的人,我还没见过。就连比他更安分的动物我也没见过……
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使我强烈地联想到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跟他一样嘛!只是这个矮子不像那个那么伛偻,也不显得窝囊,反而举止随便。最可气的是他在同邻座的乘客谈政治。全车的人都在听他讲话。
“甘必大②死了!”他说着,不住转动身子,挥舞胳膊。“这在俾斯麦倒正中下怀。要知道甘必大很精明!他会同德国人打仗,要德国人拿出赔款来,伊凡•玛特威伊奇!因为他是天才嘛!他是法国人,然而他有俄国人的灵魂。很有才能!”
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等到售票员拿着车票,走到他跟前,他才不再谈俾斯麦。
“为什么你们的车里这么黑?”他对售票员发脾气说。“你们没有蜡烛还是怎么的?怎么会乱成这样?可惜没有人来教训你们!要是在国外,你们早就挨骂了!乘客不是为你们服务的,应该是你们为乘客服务!见鬼!我不明白长官大人们对这种事会怎样看!”
过了一分钟,他要求我们大家都挪动一下。
“你们挪动一下,让出地方来!我跟你们说话呐!给这位太太让出个位子来!你们要有礼貌!售票员!到这儿来,售票员!你们收了钱,要给人找位子嘛!这太可恶了!”
“这儿不准吸烟!”售票员对他嚷道。
“这是谁不准?谁有这个权利?这是侵犯自由!我不容许任何人侵犯我的自由!我是自由人!”
嘿,这个畜生!我瞧着他的嘴脸,不相信我的眼睛了。
“不,这不是他!不可能是他!他不懂‘自由’和‘甘必大’之类的字眼。”
“不用说,这儿的规矩妙得很!”他丢掉纸烟,说道。“跟这些先生一块儿生活简直要命!他们拘泥形式,死抠条文!形式主义者,庸俗之辈!他们要把人活活地憋死!”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听见我的笑声,对我瞥一眼,嗓音颤了一下。他听出我的笑声,大概也认出我的皮大衣了。一刹那间,他的背脊弯下去,脸上顿时露出一副哭丧相,说话声停住,胳膊耷拉下去,手心贴紧裤缝,腿发软。他的模样立刻全变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这个人就是伊凡•卡皮统内奇,就是我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他坐在那儿,把小鼻子藏在兔毛里。
这时候我瞅着他的脸。
“这个猥琐而窝囊的小人物,”我暗想,“难道能说出‘庸俗之辈’和‘自由’之类的字眼?啊?难道有这种事?是的,他居然说出来了。这种事没法叫人相信,然而又是真的。……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经历过这样的事以后,看你还相信不相信这些变色龙的可怜相!
我是再也不相信了。得了吧,你骗不了我!
【注释】①incognito:拉丁语,隐姓埋名的人。②甘必大(1838-1882):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内阁总理。小说主要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根据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请说出你对文中划线句中“变色龙”的理解。
分析第一小节中“我就失掉了信心”中的“失掉信心”的深刻含义。
作者将小说中的“我”设计成一个“地位很高的人”,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
本文中的主人公和《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在性格上都有善变的特点,但两个人的善变是一样的吗?作者对待这两个人的态度也一样吗?请作分析
世界上有些国家吃辣椒很厉害,如墨西哥、印度、匈牙利、朝鲜……中国某些省,如四川、湖南等也以吃辣椒出名。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美国宇航员威廉•勒努瓦在宇宙飞行时也带着辣椒。有一位指挥家,他走到哪里,辣椒就带到哪里,就连参加英国女王宴请时,也照例带着辣椒酱,他解释说:“没有辣椒的饭菜好比是病号饭。”
辣椒原产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故亦称“番椒”,又名“秦椒”、“大椒”、“辣茄”。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干辣椒就有100多种。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云南有一种辣椒,其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美国制药专家斯克维尔于1912年制定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辣度的单位。植物病理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测出甜椒的辣度为零,最辣的辣椒有300000斯克维尔。
①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②这是因为吃辣椒有3个好处:一是它的营养丰富;二是能驱风散寒;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③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④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卡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⑤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⑥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⑦辣椒素一旦和舌头及嘴里的神经末梢接触,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⑧大脑还同时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辣椒,很多人越吃越想吃。据心理学家分析,吃辣椒后,“烧灼”信息使大脑把身体作为“受伤”对待,从而促进身体释放一种自体止痛剂。这种自体止痛剂就像少量麻醉剂,能起到一种轻微的欣快作用,使人产生精神快感,专家称此为“辣椒微醉”。这也许是人们对辣椒越吃越爱吃的主要原因。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美国宇航员和一位指挥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第二段除了介绍辣椒的原产地、名称、品种、分类等知识之外,重点说明了辣椒的______________。
第二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指出第三段中说明下面内容的句子(只填句子序号)。
(1)辣椒营养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辣椒能驱风散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辣椒能增进食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这就有利于消化”中的“这”指的是:
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答案不超过20个字)。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⑤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全都是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
B.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说明阿长没有文化。 |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
在她问“我”之前,“我”向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代什么?并指出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怎么理解文中的阿长“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阅读《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回答问题。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①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②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③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④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判断哪则材料更适合用在本文作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可以说,任何一个天才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著名发明家瓦特在烧水时,看到水壶盖被烧开的水顶开了,母亲让他去倒水而他却在那发呆,他很奇怪为什么水会把壶盖顶开,他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后,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材料二】
毛泽东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革命的方法,不断思考救国的途径。他是一位忠诚的马列主义者,饱读马列书籍,但他不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或照搬苏联经验,而是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他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天才。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认真的力量
①大约五年前,我在日本开车撞了一个老太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②那天是星期天,我和妻子带着孩子开车去买东西,走的那条路是一条可供五辆车同时通行的单行道。那天阳光明媚,视野良好。我走在靠右边的道(日本是靠左行驶的),快走到中央大道的交叉点时,我刚确认了前面是绿灯,准备匀速通过的时候,正前方突然出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老太太。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前面会突然出来一个人,考虑到后面还有孩子和妻子,我下意识地先踩了一半刹车,再把刹车踩到底。尽管这样,妻子和女儿还是来不及发出惊呼头就已经撞在了椅子后背上。待我刹停时只见我的车头上滚上来一个人,又咕咚一下滚了下去。下得车来,颤颤地走到老太太身边,只见她横卧在地,年纪看上去有六十多岁,血流了一大片。我的脑子嗡的一下。这时老太太呻吟起来,老太太的呻吟声多少给了我一个安慰,她没死!
③这时我开始冷静下来,掏出电话打给警察,陈述了地点。
④警察三分钟就来了,同时还来了救护车,老太太被抬上了救护车,我接受警察调查。
⑤警察:谁打电话报警的?
⑥我:是我!
⑦警察:请把你的手机给我看一下拨号记录,请出示你的驾驶照。
⑧这时,两个女大学生走过来跟旁边的警察说,是那个老太太闯红灯,她们愿意作证。
⑨警察带我到刹车处看了看刹车痕迹后问我:你在哪里刹的车?我说我也不知道,脑子混乱了。警察沉默了会儿,跟我说:如果你的速度是50码就应该在这里刹的车,如果你的速度是60码就应该在那里刹车了。
⑩那我就在这里刹的,我指了指近处。
12警察看都没看,只顾着在本子上写着什么。过了会儿,警察大概是写完了,抬起头对我说,今天有人作证你没有闯红灯,老太太也说是她闯红灯的,你可以回去了,但不管怎么说你明天来一下××警察署。
13 第二天,我去了警察署,警察对我一番教育后说:即使你没有过失也有义务去医院看看老太太,这是道义上的问题。我赶紧连连称是。
14 当天下午我就和老婆买了点糕点去医院看望老太太了,走进医院说了老太太的姓名和床位,一个护士叫我稍等,她去病房看看情况。只过了一会儿,突然听到脚步声大作,一帮人朝我奔来,我一下就感到不妙,家属找我拼命来了。正在我犹豫是不是要拉着妻子逃跑时,这伙人已经冲到我面前了,跑在最前面的两个人一边朝我鞠躬一边说:真对不起,给您带来麻烦了!我一时没有准备,竟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这时,跑在后面的几个人也说话了:实在对不起,她那么大岁数的人了还像个小孩似的闯红灯,给您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15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不停地给他们鞠躬……
16那天看望了老太太,她本人也一点没有责怪我,她说:她那天脑子里想着事情,也不知怎么的就闯红灯了。但我和老婆还是表示了歉意,我说,如果我开车再精神集中一些就不会发生这种遗憾事了。
17走出了医院,我突然想哭,老婆笑着问我为什么。我不知道,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不太喜欢这个民族所犯的历史过错以及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但是,我相信,万事较不过一个认真,如果一个民族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那么一切混乱,一切争执,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可是,我们,是不是都能做到呢?认真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选自《读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认真”?请用概括的语言列举出三处。
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这伙人已经冲到我面前了,跑在最前面的两个人一边朝我鞠躬一边说:真对不起,给您带来麻烦了!
②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不停地给他们鞠躬……“认真的力量,是无穷的。”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王开林
①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 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②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③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④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 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劲。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开头从一位读者的经历写起,有什么好处?
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A.马南邨《燕山夜话》:“任何重大原则的分野,常常是隐伏在不被注意的细微末节之间,有识者不可不察!” |
B.梁实秋《书》:“挤在书肆里读书,应该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 |
C.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D.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