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减除标准调整历程
注:“免征额”:它属于减免税范畴的要素之一,其含义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材料二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个人所得税正式开征。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国务院提交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表决。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的热情参与,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我国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各参与主体是如何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
材料三 我国政府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在重视财政物质扶贫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开展文化扶贫,有力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2011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意味着更多的低收入人口将被纳入扶贫范围,享受到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
(3)有人认为,政府扶贫要重视物质扶贫,更要重视文化扶贫。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四 同时西部某省针对本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等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15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盘活了文化资源。
(4)依据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有关知识,说明该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合理性。
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一产业占一国GDP的比重超过5%时,这一产业才称得上是支柱性产业。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曲于历史欠账太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2010年文化产业仅占我国GDP的2.75%,与5%的目标尚有不小距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国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蕴涵的道理。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力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的发展经验。如素有“戏剧之乡”“黄梅戏之乡”和“文化之邦”美称的安徽省安庆市,改变了一批含有黄梅戏表演的会馆、酒楼、茶座的原有经营模式,按照现代演出市场的经营模式,走平民价格路线,适时推出了符合不同市民口味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节目。实践证明,任何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其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安庆市这种文化经营模式的可行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发扬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以及优越性?(10分)
(综合探究题)
2009年5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今年部分政府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专题调研活动正式启动。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高一(3)班同学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参与其中。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有同学说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请谈谈你的认识。
(2)有同学搜集到如下资料:2009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中央政府投资的六个方面安排中选择四个项目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及农田水利建设。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选择上述四个项目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的原因。
、综合探究题:阅读下面材料:
人生路上有沉潜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展示,企鹅在将要上岸之时,要从海面潜入海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飞出一道弧线,落于陆地之上。
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绝非沉沦,而是勇敢、智慧、自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从“发展观”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沉潜”中学到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从“人生价值”角度看,我们应如何在“沉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