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问题。《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主要言行,是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收集整理而成。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
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
A.差异性 | B.民族性 | C.地域性 | D.包容性 |
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没有认同感 |
B.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 |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成功,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迪有( )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
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④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
B.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面貌 |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
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D.“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 |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 )
A.魂与根的关系 | B.互不相干的关系 |
C.根与魂的关系 | D.互相等同的关系 |
有人认为此次四川、重庆地区暴雨成灾与三峡大坝蓄水造成水汽蒸发量加大有关。事实上近几年的监测结果并未发现三峡工程对区域气候造成明显影响,导致四川、重庆暴雨成灾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现象。这表明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③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对象、社会保障收入的来源分别是
A.国家、社会成员、消费基金 | B.政府、社会成员、积累基金 |
C.社会成员、全体劳动者、消费基金 | D.国家、全体劳动者、积累基金 |
2007年入夏以来我国安徽、重庆、四川等部分地区相继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灾害发生后民政部同财政部已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3.66亿元用于支持各地抗洪救灾。政府拨付的用于抗洪救灾的款项主要属于
A.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部分 | B.社会物资储备部分 |
C.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部分 | D.用于行政管理部分 |
2007年的端午节期间,很多人不再是通过吃粽子、划龙舟的形式过节,而是通过发短信的方式,互相庆祝端午节。手机的出现和普及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这主要体现了
A.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
C.生产决定消费方式和水平 | D.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7年6月底,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四项保险参保人数均突破1亿人,其中养老保险人数接近2亿,我国的社会保险
①其费用由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②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③只保障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 ④可以超越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