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问题。《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主要言行,是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收集整理而成。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
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
A.差异性 | B.民族性 | C.地域性 | D.包容性 |
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没有认同感 |
B.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 |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成功,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迪有( )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
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④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
B.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面貌 |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
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D.“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 |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 )
A.魂与根的关系 | B.互不相干的关系 |
C.根与魂的关系 | D.互相等同的关系 |
与孙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一致的是()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下列诗句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①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先锋
②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③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
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②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中原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汉字和姓氏以及启迪中华民族的元典文化均起源并繁盛于此。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弘扬中原文化,有利于()
①突显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②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③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广东“围村”、陕西“窑洞”、福建“土楼”等民居都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