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 B.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
| C. |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 D. |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
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学者说:“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同时有学者则指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这两位学者的主张
| A.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 |
| B.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 |
| C.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 |
| D.反映欧战破灭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言心 |
1912年,孙中山说:“美国有七十万里之铁道,为世界最富强之国”、“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此防弊之政策,即国家一切大实业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孙中山的上述言论
| A.提出节制资本并发展了三民主义 | B.体现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
| C.反映了兴修铁路是民国迫切之需 | D.客观分析美国铁路利弊 |
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
|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
| 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
|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
《宋史》列传所载1533人中,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55.12%。又有记载说“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数年复见之,有缧绁(囚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这在宋代不胜枚举。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宋代
| A.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 B.社会等级森严 |
| C.家族制度快速嬗变 | D.贫富差距悬殊 |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A.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
|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
| C.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
|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