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各组国家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美国、巴拿马 | B.德国、丹麦 |
C.阿根廷、意大利 | D.韩国、日本 |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7年12月11日顺利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执行中国2007至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读下图,完成:
1.图中M地常年盛行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
2.若某科考队员于某日北京时间13时30分在M地观测到太阳位于地平线上,当他再次观测到太阳位于地平线上的时间间隔是
A.19小时 B.21小时 C.22小时 D.24小时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岛铁路形状及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路呈环形,因为人口均匀分布在该岛的四周
B.铁路呈环形,因为该岛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所以铁路建在沿海平原
C.铁路呈南北向延伸,因为南北跨度太大,铁路便于南北沟通
D.铁路呈南北向延伸,因为东西跨度太小
(2)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A.虚线处直线距离近,经过的地方少 B.虚线处是河谷,建铁路容易被冲毁
C.虚线处人口密度过小,不用建铁路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备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下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 87.5°E,回答(1)~(3)题。
(1)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2)图中丙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A.森林 B.草原 C.草甸 D.荒漠
(3)图中甲、乙、丙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A.依次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依次呈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地垂直地域分异 D.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读图完成(1)~(3)题。
(1)该山地是我国著名的
A.秦岭 B.黄山 C.南岭 D.大别山
(2)影响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热量 C.坡度 D.土壤
(3)该山地南、北两侧文化景观差异最大的是
A.农业景观 B.宗教景观 C.交通景观 D.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