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陆 地 上 的 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1)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2)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地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包括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得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3)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它人的后代。
(4)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5)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扒过树的皮以充饥。
(6)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都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7)树的寿命是如此的长久,居然看到过妲己那个朝代的事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飘浮了。
(8)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9)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身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10)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再吹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有我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11)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的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有删改)
17.文章所写对象是小草,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

18.作者说“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又说“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失望”“悲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9.第11自然段的“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的含义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啊,水明楼
陈根生
好一片粼粼碧波托起一叠清砖细瓦明式平房、一座木阁绣楼,远看酷似一艘航船停泊在明镜上!
是的,这是一艘航船。这艘航船葱300年前烟雨迷蒙中驶来,载着一对颇有名气的才子佳人,载着它们的风流韵事。航船的男主人叫冒辟疆,与商丘侯朝宗、宜兴陈贞慧、桐城方以智人称明末四公子;女主人叫董小宛,与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人称秦淮八艳。他们的航船驶国兵荒马乱、驶过风风雨雨,终于驶到了今天成了我面前这座幽静雅致的水明楼。
今天,我一跨进这座题名来自杜工部“残夜水明楼”诗句的胜迹,雕屏檀榻就赶过来傍着你,花墙翠竹就赶过来挽着你,碑帖砖刻就赶过来向你炫耀,奇石盆景就赶过来向你撒娇……我还没有听完厨窗里纸色泛黄的《水绘园诗文集》、《同人集》描述复社名士、诗坛盟主、抗清明士、平话大王……这群民族精英不与残暴的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铮铮铁骨,遁迹山林寄情泉水的朗朗情怀,主人已经从画像上款款走下来。哦!这风流倜傥、气宇轩昂的一对儿啊!女主人那凤眼那樱唇那玉手,确实是美。那沾着女主人手湿的琴台上,至今悠悠回萦着她的一首《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开好音。”转眼一阵阵荷香送来一阵阵抑扬顿挫:“结庵在江海,寒月浪中生。叶落林愈秀,霜高户自清……”我放眼望去,水气氤氲中不是晃着男主人正背着手吟哦作诗的孤傲背影?
谁能想得到50米长10米宽的有限空间构筑得这么诗情画意,精美工巧!但我更欣赏这木结构的小绣楼,玲珑精致得如同一座放大了的黄杨木雕,人上去都生怕自己粗笨的脚板踏坏了这件艺术品,但我终不能免俗,唯恐错过过一把才子佳人瘾的机会。我走过珠帘轻掩,置身翰墨馥郁之中,一种粉红的温馨感油然而漫上心头。我推开窗棂伸手将对岸的假水、水榭、城堞拉进怀里。我俯身栏杆垂手拘一捧蓝天、白云、绿柳撮进嘴里。任清风徐来轻轻抚过每根神经、每颗细胞,听片片树影声声鸟鸣阵阵荷香从身边缓缓流淌。啊!好潇洒好浪漫好开心!于是不禁遥想当年烽火漫天的民族灾难中,两颗高洁的心灵相伴在这里寻到了一片宁静的绿洲,琴瑟相谐,相濡以沫,依偎在一首诗里,倾诉在一幅幅画里……人的一生关键往往就在一步,在荣华富贵与民族大义二者之间他们毅然走向了后者。
记得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说过:“水明楼在全国园林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是难得一见的。”我则以为水明楼的美,大半美在一个“水”字上,所以我宁愿在洗钵池边久久徘徊。这洗钵池啊,宋代大学者曾幼年在这里读书习字,写了多少篇文章,洗了多少回钵盂……700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清澈这么澄碧?这水边也映照过多尔衮铁蹄纵横血泪烟尘,映照过“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的一度繁华一页辉煌。300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清澈这么澄碧?如今我明白了,这是历史着意为后人提供一面人生的明镜!面对亮闪闪地盛满了700年前的勤奋、300年前的忠贞,人们啊!我们权借这片碧水涤一下思绪,擦一次操守,净一回灵魂……
啊,水明楼!我家乡文明中的一页锦绣华章,一朵美艳奇葩!(1997年《中国校园文学》7—8期合刊)
1、文章第三段画线部分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起什么作用?
⑴表达的特色(不超过8字):
⑵表达的作用(不超过30字):
2、文章第三段援引了男女主人诗各一首,这样写的作用是(不超过40字):
3、文章第四自然段加点部分用了四组叠词,作用是(不超过16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文章以生动的笔墨讲述了在激烈的民族矛盾背景下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正直的文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B.本文静物巧譬,动中造境,通过对往事的简笔勾勒,注入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C.作为全文的主体,作者着力描绘了三幅艺术画面:那人、那楼、那水。贯穿三幅画面的“我”及其所行、所见、所听、所触、所感、所思,则是文中的变动之笔。
D.本文着意描绘水明楼的建筑特色和周围风景,旨在介绍这具有700年历史的建筑艺术珍品,及与它有关的故事。

E、文章首尾呼应,以航船作喻,歌咏了700年的勤奋、300年的忠贞,抒发了作者满腹拳拳民族大义,一腔殷殷乡梓之情。
F、文章将建筑艺术美、自然美与人格之美巧妙契合,表现出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独到的艺术眼光。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鸪箱里的生活,鹁鸪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着:“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霞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靠着枕儿听,平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是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高,低,宏,徐,细,疾,作,歇,仿佛曾经 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秘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如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大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地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文章第一段中“趣味干燥”的意思是(不超过6个字):
2、第一段结尾两个感叹句该怎样理解?
⑴“阿,不容秋虫的地方!”指的是(不超过16字):
⑵“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指的是(不超过16字)
3、文章第二段以8个加点的形容词“高、底、宏、细、疾、徐、作、歇”来形容秋虫的声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不超过30字):
4、文章第三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不超过30字):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期待,表达了对周围生活的不满和愤懑。
B.作者独巨匠心,从一般人认为悲凉凄切的秋虫鸣声中,听出了喜悦与隽永。
C.作者在 文中沉浸在记忆中秋虫的合奏里,心情随虫声一起律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E、文中作者告诉我们,面对生活,应该歌唱乐观,也应该承担痛苦,但绝不能哀乐两忘、麻木地生活。
F、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蓦然看到
许达然
以为黧黑一片,可是一仰首蓦然看到几颗星眯笑,也就微笑了。
那夜从梦里醒来,捻开灯,不知惺忪的是灯光还是眼睛。走到室外,只觉得夜是一片迷茫,仿佛夜也在做梦,想仰首深深吸一口气,看到上弦月浮在山岫,像一艘画舫停在蓝海上,顿时觉得自己是船夫,随着地球航行。
曾经去一个海岛。有一天爬山时,惊喜地发现一朵百合花开在一片绿中。如果那次的爬山是一首诗,那朵在山上瞥见的百合花,该是最美的一句了。我没有采它的欲望,因为如果采它,它很快就会枯萎,我不愿为花写挽歌,蓦然看到它已使我满足。如果想拥有一切喜爱的东西,就不会再有满足的喜悦了。
摩西率领下的犹太人出埃及,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倏然看到约旦河,多狂喜!茫茫海上,几乎绝望时,远远瞅见岛,使死沉沉的船充满希望与欢乐。在一丛陌生的脸儿中赫然出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两人喜相遇。一个作家也许长时思索稿笺仍空白,却因瞥见一片云,一只鸟,一朵花而勾起灵感。在一篇冗长而索然的文章里,瞬间看到警句,多振奋!卡罗尔笔下的爱丽思,梦中跌入兔子洞里,惊愕地看到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全然不同的奇境。蓦然看到许多事物使我们惊喜,但不是在爱丽思的梦中,而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
只不过是轻飘的一缕轻烟,而有一日的喜悦。人生许多美丽的画面常开始于刹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蓦然看到的悠然,从晋朝以来,不知羡煞多少人。一位将闭上眼睛的老人,恍惚看到远行的孩子回到身边,惨淡的嘴角顿时浮上一丝微笑,而含笑离开人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生的画面还可以因蓦然看到而添上美丽的一笔!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在炮声暂停的战场上,一个士兵疲惫地把视线移向天空,看到一朵在漂浮,他顿时陷入久远的遐思,忘记适才的紧张而松懈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突然一声炮响传来,那士兵倒下去,在他的遐思中死去。那士兵死得并不悲壮,却很美丽。
爱默生在日记里曾写:“自然是个轻佻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说自然轻佻,也许因为她有太多的美。在大自然中,霎时看到的常觉得“美”;但在人间看到的常觉得“不美”。人这个筹码,常使大自然的天平不均。尤其是住在城市里的人,甚至整天嗅不到泥土的芬芳,如果把视线移向自然,眼睛与心灵就有许多欣喜了。
三百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蓦然看到苹果落地,匆匆一瞥使他构思了革命性的理论。思索蓦然看到的喜悦吧!那使生活轻松与丰富的酵母!
1、文章的第二三段中蓦然看到的东西给作者带来什么?
⑴梦中醒来看见上弦月,对作者有何影响?(不超过16字)
答:
⑵爬山看见百合花,给作者带来什么?(不超过16字)
答:
2、文中引用爱默生的话“自然是个轻佻的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对这句话怎样理解?(不超过20字)
答:
3、文章的第一段写到看见星星,第二段写看到月亮,第三段写到百合花,而第四段却一口气写了看到五种东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45字)
答:
4、仿照第四段画线部分,以“蓦然想到”为题写一段文字。
答: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糟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①。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②。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注:1927年9月23日,作者在广州作的《怎么写》——后收入《三闲集》——一文中,曾描绘过他的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你怎样理解文章的第一段?(不超过60字)
答:
2、文中有两处写“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思有何不同?
⑴①处的意思是(不超过20字):
⑵②处的意思是(不超过30字):
3、文中画线部分包含几层意思?分别写出。
答:
4、对于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沉重的思考,其中一个满怀悲壮、坦然欣慰面对死亡的形象孤独地站在读者面前。
B.这篇文章具有象征意义,野草代表着作者的行动、作者的作品,而土地则代表着中国黑暗的社会,地火则代表着革命。
C.这篇文章充满了矛盾和彷徨,表现出作者痛恨黑暗,却又不知怎样去扫除黑暗的困惑。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把作者渴望革命,希望烧掉一切黑暗腐朽的东西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强烈,但是他也为自己的野草而担心。

E、文章饱含着对野草的歌颂,它们终将成为烧毁黑暗的熊熊烈火,作者期待着自己的野草快快燃烧。
F、本文渲染了一个沉寂、凄凉、悲哀的背景,鲜明地展示了一个为民族前途而深深忧患着的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而不惜牺牲自身的民族之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