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国家曾秉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矿业等以换取工业品;但发展的结果却是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附加深、国际经济地位低下,并未享受到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农业虽没有比较优势,但政府仍大力支持其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大量应用于农业领域,例如高科技对以色列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农业不仅确保了自身粮安全,而且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局限性。
(2)上述材料中各国做法对我国发展农业有何借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简要分析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哲学依据。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在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载人航天飞行实践中,我国航天人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这是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中国人的航天梦想能逐步实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3)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释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对我国当今社会仍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于2014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2500多年,儒家思想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注重节气、道德、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感的文化传统。
材料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有“夙夜在公”(意思是从早到晚,勤于公务)的道德理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对于这些思想,中国共产党又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践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哪些基本观点?
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融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蕴含中华文化的五彩丝绸、瓷器和包含西方智慧的乐舞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崛起,这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新桥梁促进了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材料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作用。(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