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替代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6)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7)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尽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屈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8)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9)真的是空的吗?
(10)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12)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13)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4)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5)它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6)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7)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20)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2)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23)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2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贫,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2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要写淡竹,(1)为什么在第3—6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2)又为什么在第17-23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赏析品味下面的句子。
(1)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2)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位置成就价值
①人生的长度无法由人做主,人生的意义在于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增加生命的厚度。
②阮元在《吴兴杂诗》中说:“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意思是说尽管水域广阔,但环境多样,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水域,才能让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③历史上许多人都曾因没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或抑郁而终,或亡国破家。西汉的贾谊少有文才,语惊四座,令人叹服,只因接受汉室皇命,辗转贬黜,郁郁寡欢,年少殒命。宋徽宗赵佶书画技艺可谓炉火纯青。凭借这一特长,他即使生活在今天也足以富甲一方,功成名就。但他选择了受命皇位,最终客死他乡,实是人生之奇耻大辱。
④现代教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发展有九大领域,没有人在所有领域都很强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智能优势。所以,找到自己的智能优势,精心打造,方能成就更为广阔的天地。成才道路千千万,没有必要一条胡同走到底。作家韩寒、舞蹈家杨丽萍以及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都曾无法忍受僵化的教育,毅然离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广阔空间。
⑤当然,人生成长道路的抉择,需要睿智的眼光和勇气。台湾华裔李开复早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转入计算机系,后来又接连经历了人生的许多跨越。2005年他从苹果公司跳槽到微软公司,遭受了同事翻脸无情、朋友落井下石、官司打得昏天黑地的打击,最终,他选择了到中国北京创业,又一次找准了人生的位置,实现了人生更高的价值。
⑥人生就像耕种一块田地,选择适合自己耕种的土地,播撒属于自己的种子,就一定能够收获最丰硕、最美丽的菱稻莲藕。本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根据文章内容,阐释第⑤自然段划线句的内涵。
阅读《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完成后面小题。
①“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一是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二是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绿地要有草本植物的覆盖。如果草本植物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天然植被,俗称“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②为什么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这是因为,空气中的尘颗粒有很大部分来自绿地裸土。而野草大多具有发达的根系,它们不必浇水就能生长繁茂,有些因具有耐阴性,在树下也能存活。所以,只要不拔草,野草的根系能像网一样将土壤颗粒固定住,绿地就不会扬尘了。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这一来,马路上就几乎没有尘土了。
③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的另一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对草地的维护每年只需做几次修剪。因野草地中的野花能顺应时节开放,一年四季使城市绿地呈现不同的色彩,这常常会使人们流连忘返。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广泛采用。
④利用野草绿化城市还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不必浇灌就能减少绿地耗水。野草根粗而长,能在土壤中钻出多条通道,下雨时,雨水能顺着这些根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笔者观察到,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这说明:野草地吸收雨水的能力比草皮地强。
⑤近年来,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的种植量,这本是件好事,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这增加了城市扬尘。让树下土壤不再裸露的简单方法就是让野草生长起来。在春、夏、秋三季,只要下雨,野花、野草都能自然生长。有些城市的绿化部门会组织民工拔草,请千万别再这样做。
⑥大自然的草地本身就是由野草、野花组成的。当城市绿地中能出现自由生长的野花、野草时,这个城市就离“绿色城市”的梦想很近了。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
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的优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11)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12)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读第⑦—(11)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莓(12 分)
(1)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桷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2)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 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3)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不有一天,也许两天。
(4)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5)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年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6)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文章第1 段描写秋天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从行文思路看,本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 ___ 文章第2 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2 分) 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 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4 分)
答:“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六月的气息”指的是什么?(2 分)
阅读毕飞宇的《九月的云》一文,完成小题。
①有一种玩具你是不可能拿在手上把玩的,便是,这不妨碍你和它厮守在一起,难舍难分。
②那是九月的云朵。这里的九月是公历的九月,如果换算一下的话,其实是农历的八月,在我的老家有一名老话,说,八月绣巧云。这句谚语是有语病的,是谁在八月绣巧云呢?不知道。那就望文生义吧,绣娘的名字就是“八月”。这样说好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③在农历的七月,我的故乡有些过于晴朗,时常万里无云。正如《诗经》里说的那样:“七月流火。”都流火了,哪里还能有云?如果有,一定是遇上了暴雨,那是乌云密布的,一丁点的缝隙都不留。总之,七月里的天空玩的就是极端。到了八月,天上的情况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总体上说,一片湛蓝,但是,在局部,常常堆积起一大堆一大堆的云朵来。因为没有风,那些一大堆一大堆的云朵几乎就不动,或者说静中有动,它们孤零零的,飘浮在瓦蓝瓦蓝的背景上。你需要花上很大的耐心才能目睹到它的微妙变化。
④孩子都顽皮,没有一个人的屁股可以坐得住,可是,到了八月的傍晚,不一样了,猴子一样的孩子往往会变成幽静的抒情诗人,他们齐刷刷地端坐在桥上、墙头、草垛旁、河边,对着遥远的西方,看,一看就老半天。
⑤真正让孩子们关注的当然不是云,而是动物。平白无故的,一大堆的白云就成了一匹马了。这匹白马的姿势很随机,有可能站着,也可能腾空而起。一匹马真的就有那么好看吗?当然不是。好看的是变幻。一匹马会变成什么呢?这里头悬念了,也可以说,有了玄机。
⑥四五分钟的静态足以毁坏一匹马的造型,我们可不急。两三分钟,或四五分钟,一定会有人最先喊出来:“看,变成一头猪了。”
⑦在通常的情况下,第一声叫喊大多得不到重视,一匹白马凭什么会变成一头白猪呢?可是,老话是怎么说的?天遂人愿——玄机就在这里,不知不觉的,一匹白马真的就幻化为一头白猪了,所有的眼睛都能见证这个遥远的事实。越看越像,最后成真的了,的的确确是猪。
⑧我不知道“白云苍狗”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他一定是一位心性敏感的倒霉蛋,他被人间的变幻与莫测弄晕了头,不知何去,不知何从。就在某一天,当然是“八月”里的一天,他的“天眼”开了,通过天上的云,他看到了苍天的表情,还有眼神。就在一炷香的工夫里,他理解了大地上的人生。他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不确定性,他看到了命运姣好的静,还有命运狰狞的动。他由些成了一个怀疑论者,或者说,相对论者。他一下子就“明白了”,由此获得了生命里的淡定与从容。就像虞姬在临死之前所吟唱的那样:自古常人不欺我,成败兴衰一刹那(为了押韵,这里念“nuó”),一刹那啊。
⑨当然了,乡下的孩子是简单的,乡下的孩子看天上的云,不是为了“悟道”,更不可能“悟道”。我们只是为了好玩,怀揣的是一颗逛动物园的心。看了骆驼再看马,看了狮子再看熊,这多好哇。要知道,许多动物我们从来都没有见过——因为云朵的飘移,我们认识了。你看看,云和天空所做的工作居然是“科普”与“启蒙”。也还可以这样说,在看云的时候,我们其实在看露天电影,天空成了最大的屏幕,生命在屏幕上娣嬗,演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和“云”就是这样神奇,难怪我们的先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向大自然学习。我们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其实都是学习。⑩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
“神马都是浮云”,这是前些年流行过的网络语言,颓废啊,颓废。唉,现在的孩子就知道浮云的虚幻,他们哪里能知道浮云的妙呢。其实呢,“浮云”要比“神马”神奇得多、有趣得多——全看你有没有那样的造化了。造化在天上,也在你的瞳孔里,在你的灵魂里。
(《花城》2013年第4期,《青年文摘》2013年10月上)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将“九月的云”说成玩具?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三小题。
⑴文章题目叫“九月的云”,而写的却是八月的云。矛盾吗?为什么?
⑵作者在第7小节所说的“遥远的事实”指的是什么?
⑶结合第8小节,说说你对“白云苍狗”的理解。第9小节说“乡下的孩子看天上的云,可不为了‘悟道’,更不可能‘悟道’”,而第8小节中的“他”看八月的云却悟出了“道”。文中说的“道”是什么?生活中,你也有过看自然景观悟出“道”的经历吧?试举一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完成以下综合题。
链接一: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链接二: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链接三: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
⑴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链接一中划线句续写下面句子.
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⑵ “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下面是《九月的云》里描写云的句子,请阅读链接材料二、三,回忆学过的“气象与物候”相关知识,推断它们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
①乌云密布的,一丁点的缝隙……
②一片湛蓝,但是,在局部,常常堆积起一大堆一大堆的云朵来。因为没有风,那些一大堆一大堆的云朵几乎就不动,或者说静中有动,它们孤零零的,飘浮在瓦蓝瓦蓝的背景上。
天气情况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