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诗经·卫风·伯兮》描写一位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她吟唱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哪里能得到谖草,栽种在北檐之下)?”谖草即萱草,传说面对萱草可以忘忧,故又名忘忧草。民间还有一传说:妇女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花就会生男孩,故萱草又名宜男草。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验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
①其真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影响到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人的实践活动 |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
C.人的先知先觉 |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
若要我们回答下边五个图形有何异同,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且都可能是正确的。这表明了(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
C.认识与实际的一致是具体的一致 |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无正确与错误之分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的这些观点在于强调(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按预定计划成功撞击月球表面,以此探测月球表面化学元素,了解月球的构成,为人类是否要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提供各种数据资料。这表明( )
A.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 |
B.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 |
C.世界上没有人类不可认识的事物 |
D.人类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