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4分)
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4分)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具有“夺目的美”,举例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这样的美的。
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通读选文,用简洁的语音概括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①段中说“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为什么还摘录《食单》中“腌蛋”的内容

(3)选文中第②段中写“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有何作用

(4)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揣摩居中加点字“吱”,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Ⅰ.我走的地方不少,则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Ⅱ.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5)选文中第③段描写孩子们端午节把鸭蛋制成“鸭蛋烙子”这一细节,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们也有过类似的体验,请运用细节描写,把你如何精心挑选某心爱之物的过程分享给大家(60字以内,含标点)。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中,品种也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贵,“绿荷”也极难培植,只少数大公园才有此品种,其珍其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数百品种中,老菊头最宝贵的自然是“绿荷”。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花叶难辨,绿溢盆沿;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故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愈发对那棵绿荷爱护备至。

老菊头虽爱菊,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决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之,但任是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记得他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一天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硬是护住了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顾菊花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虽然窜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小说一开始不写老菊头对菊花的痴心,而是介绍“绿荷”,结合全文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按要求填空。

①“绿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  

②“绿荷”是作者的  的主要凭借。

③“绿荷”是小说  的依托。

(2)小说中画横线的第4自然段写菊老头的屋里屋外,通过典型的  来刻画其菊痴的形象。

(3)小说中画横线的第6自然段用四个“必”字,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①怎样的心理:

②表达效果:

(4)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这一结尾和前文中“绿荷”的茁壮美丽形成强烈的  ,含蓄地提示了正是老菊头偏执的喜爱、狭隘的占有,才导致了绿荷绝种这样的悲剧,引发出人们对  的思考。

(5)对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菊成痴,近乎病态  B.自私保守,心胸狭隘

C.疑心太重,不信他人。 D.摔跤卧床,绿菊绝种

(6)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

仿句: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的如痴如醉,小说以菊花象征老菊头,表现了他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B.小说开头两段写菊花,而后由菊引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C.老菊头侄女的男友曾经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的老菊头家中,但其想得到“绿荷”目的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D.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老菊头是“绿荷”正宗传人。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多方面概述了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段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③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

⑤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⑥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1)给第七段文字中的空白处选句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话  

A.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来自对美的追求

B.科学美得要素

C.我们不应漠视科学美

D.科学本身就很美

(2)根据文章关于科学美的论述,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科学家探求科学真理对极深成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

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优越感。

C.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源动力。

D.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真理的内核。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科学成果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B.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

C.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D. 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经实验证实出核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的是“虹与霓”

B.第③段文字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方面写出了大科学家眼里的科学美。

C.第⑤段文字以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卢瑟福探索原子的结构和哥白尼观察太阳系运动三个事例论证了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D.第⑥段文字论证了如果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蝌 蚪

①美国风俗画画家安娜•玛丽•罗伯森•摩西,人称“摩西奶奶”,从古稀之年开始自学画画,共创作1000多幅画作,被当做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杰出代表。“任何人都可以作画”,摩西奶奶这样说过,“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②摩西奶奶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不管年龄多大,开始得多晚,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丰盈人生。

③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酬乐天咏志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说,不要说日暮时分已晚,撒出的晚霞仍映红了整个天空。人生也是如此。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慨叹时光已逝。近人吴兆江反其意而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作家朱自清曾特意将这两句诗抄写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以此自策。

④可以拿来例证的名人数不胜数。画家齐白石年轻时做过木匠,后来学画,中年以后“衰年变法”,“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十载关门”终于成就一代国画名家。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屡次考科举不中,便在家乡路口设茶食,供路人享用的同时,也记录下各种奇闻轶事,经艺术加工后创作成小说,写就《聊斋志异》,他曾写过一副对联:“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此激励自己……

⑤“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辞职信中的话红遍网络。这世界的广阔,不仅是指外在的物理空间,更是指有着内心丰盈的精神空间。这世界不仅有眼前的风景,更有辽远的景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生活的丰富多彩,正如自然的五光十色,“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莫负好时光,莫负此生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不但会收获心灵的满足、梦想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而且会收获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未来和丰盈的人生。

⑥是的,追求的后面没有句号,人生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你听从内心的召唤,勇于迈出第一步,人生的风景就永远是新奇的、美妙的。请好好珍惜你自己的每一天吧,因为对每个人来说,你在世的这一天,都是你今后所有日子中最年轻的一天。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

(1)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例举齐白石、蒲松龄的事例,有何目的?

(3)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4)用简略的话说说选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4题。

梨花的春天

宗满德

①春天是从一叶梨花瓣走进人间的。

②静谧祥和的夜晚,星星丢给大地一些眼色,黄河里追逐的浪花露出银白的乳牙,一口一口地咬着石砌的堤岸。一粒石子落下来,惊醒一河春梦。露珠在岸边的小草上打盹,月亮盛了半碗。蒸腾上升的水汽,在百年梨树群中氤氲。走过冬天的游子,在梨园守夜,轻轻地哼一曲《北国之春》,缓缓的黄河水泛起涟漪。

③阳光错落地从梨树群中穿梭,晨露紧紧地咬了一夜,刚松了一口气,就从树枝上滑落。小草伸出碧绿的小手,低声地吟唱。等待了整整一个冬天,站着的,立着的,都是那样的新颖,那样的鲜活。春天的早晨从最后一个冬夜里开始,预备着上演五彩缤纷的舞会。

④主角登场了。叶子还没有发芽,花就开了。热烈,闪亮,胜过炽热的太阳。白衣天仙下凡吧,纯粹,脱俗,灵秀,远隔尘世。皇后出宫吧,抿着嘴,敛着胸,曼妙,轻盈,似在天上,又在民间;朝饮白露,夕餐落英。山姑待字吧,粉着脸,描着一丝淡眉,穿着一件短裙,绛红中透着新绿。一个冬天没有下地干活,白皙的面,光亮滋润。轻轻地吻一下吧,树下巴望的情郎。官窑的白瓷器吧,五枚清亮清亮的盘儿盛着金色的花蕊,还有一粒昨夜刚刚凝炼的银珠。伸开手掌,怕它掉在地上;张开口,怕它飞走。伫立着,凝视着,听花瓣与花蕊轻轻地合唱春的恋歌。

⑤树枝则一律裸着,不着一字。一个冬天的努力,都献给了花儿。不害羞的花儿顺着根顺着茎,从土里升起来,挂在枝上,尽情地表演艺术体操。一阵微风吹来,一些娇气的花儿夭折了,从枝头上飘下来,归入土中。叶子是后盾,铁一样坚硬,都埋进枝桠里面,不露声色,不出风头,不争春光。全身的力气和营养,都向一个方向输送。平静地等待是一种内力,没有怨悔地给予是一种品格,低调地劳作是一种风度。花儿开了,还怕没有绿叶,还怕没有果实吗?保持沉着,让花苞绽放吧。

⑥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地纯,这样地白?梨花给予人间的不仅是春的温柔,也许还有冬的风骨。

⑦坐在梨树下,感觉很清爽。空气过滤了一遍,带着蜜意,加了气压,醇厚,浓酽,向着鼻孔往肺里冲,揭开毛孔往里钻。凉凉的,清清的,每呼吸一次就增加一点力量。伸开臂膀吧,全身的肌肉都浸透了氧气,鲜活鲜活的。那美丽的姑娘,如金的光芒,点缀满树的梨花,笑一笑,挥洒出无数的珍珠玉盘,雪一样洁白,玉一样透彻。

⑧雪是白的。梨花是白的。骨头也是白的。

⑨梨叶长出来了,梨花就纷纷落地。梨成熟了,梨叶就要落地。

⑩长肉的骨头看不着。春天里飞雪,是梨花,不是白雪。白雪呢,藏在冬天里,梨花看不着,就如骨头长在血肉里。

⑪忙碌的日子,结识许多陌生的面孔。熟识的心跳都在花朵上律动。脚步匆匆,又来又去,草地上没有留下一个脚印。不用凝神,不用注目,随意地看一看,每一朵梨花都认识我,都盛满笑意,都那么温暖,那么善良,那么善解人意。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令我欣喜。往日的哀怨和伤痛,曾经的忧愁和苦难,都消逝在这洁白纯净的光波里。

⑫梨花开了,春天慢慢地去了。人间落英无数。

(选自《新群文读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略说说文章是怎样以梨花为线索展开全文的。

(3)简略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请从联想和想象的角度,简略分析,指出它与本文第④段对梨花的描写的不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